导航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之家和心安暖

 2022-04-08 09: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后,强烈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许多观众。昭通日报拟以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为主题,从个体的角度讲述普通家庭的奋斗故事,表达老百姓身上温暖、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感受国家时代变迁图景的大变化,展现普通百姓的凡人往事,描绘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壮阔画卷,引发全社会的共同记忆和共同情感。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之家和心安暖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是一瓶陈年佳酿,融进了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作为一个在昭通生活多年的北方人,我很幸运我拥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

说起我的家庭,认识我的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我是一名记者,爱人在城区的一所小学当教师。结婚26年来,我们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孝敬父母、勤俭持家;与邻为善、热心助人。我们的三口之家被表彰为“第七届云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我们用生活的点点滴滴诠释了爱的真谛,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幸福家庭之歌。

千里结缘,成夫妻恩爱之本

我和妻子的姻缘很有传奇色彩。1994年,在原北京军区某部当兵的我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散文,深深地吸引了在昭通乡下教书的妻子。她被我的这篇文章感动了,之后,我们鸿雁传书,互诉衷肠,并由此相识、相知而相爱了。1996年7月,我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我仍在部队服役。为了不让我为家事分心,妻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责任。当时我每月只有60元的津贴,妻子节衣缩食,用省下来的钱给我买来新闻写作书籍,鼓励我多出成绩。为了缓解相思之苦,她还把自己的声音录成磁带寄给了我。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我没有辜负妻子的爱,用手中的笔书写了一名普通士兵的光荣,在军内外近百家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约100万字,两次荣立三等功。1997年11月7日,幸福再一次降临到了我的身上。在部队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我获准从原北京军区某部调往武警云南省昭通支队工作,从此结束了两地分居之苦。

因为一篇文章,我们跨越千里找到真爱。而这真爱,也成就了我们夫妻和睦相处之本。2000年12月,我脱下军装,从部队转业到昭通日报社工作。由于有妻子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和鼎力支持,我每年都要采写发表上百篇新闻、文学作品,不少作品还获得了国家、省级新闻奖。2015年以来,我先后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永远的红纱巾》《行走在文字边缘》《聆听爱的声音》和新闻作品集《我和新闻在路上》。多次被市委宣传部表彰为“优秀新闻工作者”,被市文明办评为“昭通市首届爱岗敬业道德模范”。2017年8月,我破格晋升为高级记者;2018年12月我又入选云南省文化名家,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孝敬父母,谱传统美德之歌

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爱和善,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我和妻子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行动。结婚之前,我们就有了一个孝敬老人的“幸福约定”:抽空多陪伴、逢年过节多去看望父母,每月领了工资后各拿出300元孝敬老人。结婚26年来,我们从没有间断过一次。

在家里,我们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互相支持;遇到困难时,我们共同面对,协商解决,我们成了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妇”。

2016年12月,我的岳母大病一场,一年先后住了几次医院。由于岳母家在农村,我和妻子不得不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去照顾老人。老人下不了床,妻子为岳母端屎端尿,而我要背着体重75公斤的岳母,往返于楼上楼下检查身体。我们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没有任何怨言。

2017年3月,我的父亲因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住进了医院。由于病情恶化,住院后不久便做了截肢手术。做手术的时候,我因外出采访不能陪伴父亲,妻子再一次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平日下班,她赶到医院去照顾,到了周末就全天伺候。父亲是北方人,爱吃面食,妻子就做好馒头、饺子和拉面,变着花样送到医院。为了让父亲有个好心情,妻子经常陪他说笑。在妻子精心的照料下,父亲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连医生都说这么大年纪了,会恢复得这么快,简直就是个奇迹。父亲听罢,乐得合不拢嘴。同病房的人见了直夸:这样的儿媳妇,比亲闺女还好!

术后出院,妻子又给父亲联系了昆明一家假肢公司,安上假肢的父亲可以走路了,他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勤俭持家,扬文明生活之帆

常言说得好:勤为摇钱树,俭为聚宝盆。对于我和妻子而言,勤俭持家更是一种美德、一种操守和一种责任。

我们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我们时常教育儿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要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因此,儿子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直到现在,有时吃饭把饭粒掉到了桌子上,都要捡起来吃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和妻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爱惜公共财物,一分一厘、一钉一铆、都合理使用,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家里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平时做到人走灯灭,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滴水。我们力行低碳生活:出行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尽量减少打车、开私家车……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多年来,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上,并成为全家人的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邻里互助,浇和谐相处之花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可我的家庭却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这样就成了一种大爱。

我们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们二话不说,都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提起我和妻子的谦和与热心,同住一个小区的人总爱伸出大拇指说:这一家人没得说!

有一次,居住在三楼的邻居出门散步,忘了炖在燃气灶上的骨头汤。不一会儿汤被烧干了,顷刻间浓烟从阳台冒出。由于房门紧锁,小区的保安进不去。如果不及时扑灭,很可能会引发大火,殃及左邻右舍。妻子一看情况紧急,立即拨打了邻居的手机,幸好邻居没有走远及时赶回家,才避免了一场火灾。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为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捎带米面、帮左邻右舍临时照看小孩等,妻子都乐此不疲。在小区里,妻子的热心出了名,大家都喜欢叫她“赵大姐”……

都说好家风是好家教的传承,好家教是好习惯的延续。我想,生活如此,工作亦如此。好家风,不仅仅局限于忠孝,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满足于衣食,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不在于老风新风,更在于老少一家人的共同铸造。其实家风的铸造并不拘泥于形式,也不限制于方法,它不需要写在纸上,刻在碑上、因为我们相信由心而出的家风,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刘建忠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文化 家风 军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