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3-29 10:42案头摆着一本封面淡雅清新的新诗集《边地辞》,它是彝族青年女诗人师师的第一本诗集。但在诗坛,师师的名字和她的诗,早为大家所熟悉。她的诗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和许多有影响的诗歌选本上,力作曾亮相《诗刊》的重头栏目《双子星座》。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芙蓉》,刊发了与师师对话的访谈专题《诗歌的力量》,让我们认识了这位年轻女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歌主张。她的诗,就是诗人人生经历和内心真挚情感的向外呈现。
《边地辞》让我们看到,诗歌与师师,或是天成。她的诗歌创作,通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诗歌艺术和吸纳现代诗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属于师师艺术个性的风格特点。民族的、边地的、时代的、历史的、生命的,五位一体,融入诗人个性的诗意书写,使其作品在短小精粹中显丰厚,在内心抒发中出真情。边地民族特色,真善美的艺术境界,诗语跳跃,诗眼亮丽,含蓄耐读,诗意优美,成为这本诗集的特点。《边地辞》既是师师的处女诗集,也是诗人的诗歌创作成果,成为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见证。就像她早上要喝一杯咖啡一样,写诗成为了一种习惯,她也因此成了一名真正的诗人。这无关年龄和资历,但,却关乎风格。
风格即人,也是独特的艺术。如果一个诗人的创作已经形成了他特有的风格,就证明这个诗人在创作上已经走向成熟。
读师师的《边地辞》,从诗歌的题材内容到艺术表现,所形成的特点,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虽年轻,却有着鲜明艺术个性彝族女诗人的诗歌风格。
《边地辞》的书名,诠释了这部诗集所包含的艺术品格。边地的、民族的、生态的、时代的,特别是女诗人所属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在她的这些诗歌中,表现得特别灵动、特别艺术。她“守着干净的呼吸”,以女性诗人柔软善良的慈悲,书写着特色突出的民族之诗、干净优美的生态之诗、发展着的时代之诗、真情四溢的生命诗、向善向美的境界之诗。
师师出身于一个彝族军人家庭,她虽不是在所属的部族地区长大,但族群的血脉基因与父母的文化传承,使她有着部族本能的文化认同感与族亲的自然交融,加上成年后在云南彝族地区的工作、生活和采风创作经历,使她的诗歌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彝族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收入在这本诗集“族群”中的作品,显示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彝族文化,不仅是她的血脉之根,也是她创作的文化之根。她在彝族地区聆听部族创世史诗《梅葛》,这部“口传的百科”“从阳光里成长的史诗/泅渡我的耳朵”“无需摆渡人”,就“能够养活我的肉体与精神溯源”,这充分显示了民族文化对她的创作如阳光雨露。特别是诗人在《长风无尽》这首诗中,以创作短章见长的女诗人,却用了近100行的篇幅,书写她在昭通彝族六祖文化广场回望部族悠久的历史进程和部族祖先“披着万丈光芒”的创业精神,讴歌圣地百年辉煌业绩。诗人抑制不住一腔真情,在始祖的高山上放歌:“从参与辛亥重九起义的禄国藩,反清斗争的陇高显/从组建滇军的云南王龙云/从率滇军抗日并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的卢汉、卢浚泉/从台儿庄舍命奋战的陆军第60军/从听从毛主席指示举行东北滇军起义的禄国藩、陇耀/从带领边纵第六支队打游击的卢嵩岚、王世荣/到安恩漙、安顺三、龙志桢、陇生文、安永松……/太多了,这片大地上留下或没留下名讳的彝族儿女/……都在人间烟火深处闪闪发亮”。诗人还进一步描写了始祖圣地的时代之光,满目韶华。时代“让洒渔河的李家族亲盖了新房/让小龙洞乡陈姓家支推进了红路昜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让上碓房村吕姓孩子成为代表族群的优秀作家……/百年来,部族发生着巨变。有舵引领,就有光明前方!”赤子心,诗人情,部族之爱,家国情怀,诗人怎能不激情满怀、放声歌唱?体现了一个彝族女诗人自尊自强的民族自豪感。
在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热爱本民族的诗人,其民族精神往往是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师师就是一位这样的诗人。在《边地辞》中,她创作了大量描写边地独特自然地理风光及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时代巨变和风景名胜的诗歌。这些作品,是她对祖国边地和各民族的礼赞,是诗人怀着善良的诗心,抒写出有历史内涵,有民族文化个性,有地域特点,有时代感的边地诗。《戛洒小镇》中,诗人感受傣族花街的水文化,写出了一首“给水听”的清纯之诗。《梅里雪山》的藏地文化与对大自然的神山崇拜,敬畏自然,万物有灵,在生态文化中显示着民族文化的神圣。还有《白云吟》《青稞架》《奶子河》《蒿巴地》《抚仙湖》《界鱼石》《三江并流》《南恩瀑布》《大象来了》等,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抒写着诗人内心的纯洁与善良和云南边地的丰富、美丽、神奇及其纯净的生态环境。同时,诗人还带领我们,从这些边地诗中走向深远的昨天,去感受各民族文化历史的悠久、厚重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团结奋斗及云南边疆的时代巨变。诗人从抚仙湖水下城池的传说,走进石寨山、李家山、金莲山上古滇国的历史风云,一方滇王金印,见证着彩云之南这方边地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了。诗人走上茶马古道,一脚“踩上去,古道会发声响/一种断续的马蹄声”“晒出地面的旧事”(《茶马古道》)。诗人的《普洱府》提及的品茶历史,也是在呈现边地的过往。“这里总有许多人/两百年过去,茶叶还在卖”,这个被古府和茶叶共用为名的“普洱”,我们和诗人一样,品赏淡涩、微苦的茶叶味后,也有“回甘香醇”的余韵,这就是师师笔下的云南边地。她诗中的边地,就像云南的普洱茶一样,在祖国的怀抱中,有着特别独特的地位。而在《新村》诗中,诗人通过一户彝族人家住进新村小院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今天边地的新气象。为了这新气象的边地,不知有多少像《苗家屋檐》中那个扶贫队员老杨一样,付出了他们的辛劳和智慧。挂在苗家屋檐下,那一块块散发出年味的腊肉就是证明。我们更不会忘记《父亲》《母亲》中为代表的老一辈边地人,是他们“戎马一生”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边地的美好。《边地辞》作品的思想重量,我认为就像师师的诗里所写的,“哀牢山的石头一样沉”。
师师是一个非常聪慧、有灵性的诗人,她和诗天成的、最有艺术亮点、最有艺术张力、最能表现她艺术风格的,是她的短诗。《边地辞》或许就是诗人艺术观的一种表示。所谓辞,在古代文义中,就是指含有美好意味的文体,如中国最早的文人诗歌作品,屈原的《楚辞》以及后来歌颂替父从军的《木兰辞》。师师把她主要书写边地生活的诗歌结集,命名为《边地辞》。要写,就要写出一本有审美品位的诗集。
首先,《边地辞》充分显示了诗歌文体特有的精练之美。就像古诗中的绝句、小令一样,新诗也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上,做到诗语的干净、精练、生动、形象。这部诗集大部分作品都是10行以内的小诗,但由于诗人在诗语的精练、形象、生动上下功夫,炼字炼意,诗语跳跃,使之能蕴涵丰富的审美品位,具有“小诗大时”空的美学价值。例如《南恩瀑布》,只有6行:“夜静,水向下,撞入岩石/哀牢山轰鸣。水,如此威严/昼临,水仍在倾泻。人不断涌来,不断离开/瀑布势如壮汉/南恩是银白色流水,水软,做瀑布/能吼坚硬的声”。诗人炼字炼意,惜墨如金,一字一景,一句一画。静态的水,化为动态的瀑布,一静一动,形象对比生动。水软,精准的品性,一旦成为瀑布,就“能吼坚硬的声”。南恩的白色之水,软与硬在两行诗中的鲜明映照,并提炼出“吼”字,加以渲染,使诗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无论是从视角、听觉上审美,还是从诗品的意境上品味,大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美感,具有很高的美学品位。类似的作品在诗集中不少。这在于诗人从小跟随母亲读童谣,以后又学习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为她成功创作小诗打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二是诗人坚持用诗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来提升小诗的艺术张力。如通感、象征、隐喻、意象、陌生化转换、浓缩等传统艺术手法,她基本上做到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从而使她的小诗具有丰富的审美空间。如《洱海月》有这样的诗句:“洱海月落入一杯普洱茶/它们在相爱/……/苍山雪,仍坐山顶/与现实讲和/湖水抱着灯火/从不失信,每一个夜晚”。其中陌生化的诗意来自诗人的通感,平添了诗意的含蓄优美。“炼字”的一字之功,又增强了对诗空的浓缩。三是诗人还善于吸收当代新诗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对生活细节的巧妙运用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对现场的书写来表现生活的情趣,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来呈现原生态的情景,显示了师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当代诗人。
作者:张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