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3-28 15:18编者按
乡村是农业文化之根,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出发地、回归地,是天下粮仓的绿色生命地带,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
2015年以前的昭通,在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生长着1235个贫困乡,185.07万群众的眼里写满了清贫。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昭通儿女历经5年的砥砺奋进,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5.07万群众告别贫困。截至2020年,全市建成“干净整洁型村庄”13865个,323个“特色示范性村庄”星罗棋布。
今年,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昭通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特策划《大美中国·昭通乡村行——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为读者讲述一个个变化的村庄、奋进的村庄、美丽的村庄!
鱼洞村,“村”如其名,不但有鱼,还有米。
这是一个坐落在山脚的村庄,隶属威信县三桃乡,距离山顶之上的乡政府所在地9.8公里,开车20分钟可到达。
汽车沿着弯弯曲曲、干干净净、平平整整的硬化路从上而下行驶,绿水青山尽收眼底。路上,时而可见穿着棉拖鞋散步的老人。
要知道,2016年以前,从乡政府到鱼洞村的路泥泞不堪,加之三桃乡有“雾都”之称,常年被阴雨和雾气笼罩的乡村路,又湿又滑。村民们出门就踩泥,走路去三桃乡街上卖米单边要一个多小时,穿拖鞋出门是没有的事;车辆行驶下坡难,上坡更难。
现在大不一样了。
2016年,进村的路进行了全面硬化,全村村组路硬化率90%以上,今年5月可实现硬化率100%。
2017年,村里把72亩滩涂改造成鱼塘,水域面积28.6亩,通过土地流转、招租的方式来经营鱼塘。鱼塘用水来自附近的猫猫洞、赶场坝、院子村民小组三股天然山泉水,养肥了5万多公斤中华鲟、江团、鸭嘴、大口鲢、鲫鱼、草鱼、鲤鱼,它们在池塘里欢腾跳跃,受到了本地及四川市民的青睐。
2019年,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鱼洞生态米加工厂也随之而建,1200亩生态稻被包装上线,走出了大山、走进了超市。村民们人背马驮卖大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工厂以高于市场价1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大米。2021年,全村大米产量30万公斤,市场价格可达每公斤20元。
村支书王祖贵告诉记者:“我们的大米很抢手,每到收获的季节,本地、四川的收购商会自发而来,还有以家庭为单位来买米的人也很多。”他指着对面的山对记者笑着说道:“你看,山上还有1000亩甜柿,2020年栽下的,去年有10亩样板已挂果。”
想必,959户4614人的鱼洞村,不仅鱼肥、米香,柿子更甜。
距离鱼洞村8公里之外,是宜毕高速公路,从鱼洞村到威信县城只需半个小时。交通之变对于鱼洞村的人来说,是惊喜的!
人勤春早。记者眼前的鱼塘,犹如山谷里的一面镜子,青山倒映在水面上,水更绿、鱼更肥、人更勤。
视频/图片:聂学虎 兰 波
视频剪辑:谢厚然
校对:胡远松
【顾问】 | 杨金帮 林克于 曾绍仑 郑军
【投稿邮箱】 | nasewx@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