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3-23 09:532021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彝良县坚持示范带动,充分征求意见,积极申报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将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作为“农文旅”融合建设示范点,大苗寨在乡村振兴中悄然变身为“云中苗寨”。
大苗寨包括大苗寨一、二村民小组,全寨共有123户574人,均为苗族。
3月18日,天气晴好。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一、二村民小组一派繁忙,挖掘机在公路旁整理土地,公厕和便民店正在装修。记者即将进入大苗寨时,拱门上“云中苗寨”四个字特别显眼,游客接待中心前约3000平方米的广场已硬化。走进这个错落有致的村落,数十名工人在县、镇、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村民原有的石棉瓦、土烧瓦拆换成黄色机制瓦,红砖墙上,苗族文化图案栩栩如生。一个集民族风情、民智、民生为一体的“农文旅”景点打造如火如荼,基础条件差、文化基础弱、村民增收难的村落在春天里正悄然变身“云中苗寨”。
脱贫攻坚,大苗寨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记者从无人机航拍画面中看到,朝阳下的100多户民居依山而建,硬化的进村公路向村庄延伸,穿着苗族服饰的村民穿行其间,红砖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雅致。
这个新中国成立前就已成型的村落,由于受历史原因和苗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影响,他们将自己的住房都修建在公路以下的缓坡上,既远离尘世的喧嚣,又相互照应,大家都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该村落的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他们用苗语交流,自己动手制作苗族服饰,保留了苗族的生活习性,能歌善舞、心灵手巧、为人和善等都在此村落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79岁老人李德才记事以来的3次建房经历中,就能够感受到村庄变化的清晰脉络。
1965年,当时的村庄有90户左右人家。22岁的李德才参加了自己记事以来的第一次建房,那时,买不起建筑材料,他在乡邻的帮助下,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黄土夯墙,砍山上的木材作房梁,从山上割草来盖房,建房面积约40平方米,分左右两间,一间为日常生活用,在里面生火做饭、烤火取暖。另一间为一家7口人的卧室,一家人住在一个房间里,生活极不方便。大家养猪,猪舍都与住房连在一起,人畜混居,加上多雨阴湿的气候环境,出门就是稀泥,加上牲畜及村民踩踏,有时稀泥深达二三十厘米,出门都必须穿水鞋,出行不方便,脏乱差现象特别突出。
说起当年房屋的修缮,李德才记忆深刻。他说,由于村寨位于大山腰上,茅草盖的房面经常被风吹坏,如果维修不及时,就会造成房面漏水,由于屋内地面没有硬化,两三天时间屋内地面就变成稀泥了。有时一年都要维修两三次。
第二次修房,已经是33年后的1998年了。由于墙体出现了倾斜,房屋已经不安全了,55岁的李德才带领家人,在邻居的帮助下拆除重建,将原有的墙体黄泥重新搅拌夯实成新墙体,面积也跟原房屋差不多大,只是将畜厩与人进行了简单的分离,在住房旁五米外用木棒搭建成了一间简易的畜厩,每年都养一头肥猪过年。尽管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广种薄收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每户人家得靠政府救济才能生活。
2006年,中央取消农业税,给予农民耕地种植补贴,并逐步落实农村民生政策,群众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寨子的基础设施迅速得到改善。2012年,受地震的影响,李德才及部分村民的房屋受损。在恢复重建政策的支持下,2013年,已经70岁的李德才得到政府3.8万元的建房补助款,开始了他家从土坯户到砖混结构安全住房的改造。这也是他的第三次建房。新建的住房不但安全,还特别舒适,一间堂屋,两间卧室,建筑面积80平方米左右,只有小儿子与他在一起生活,现在,小儿子外出务工补贴家用。一家人用上了电磁炉、电冰箱、洗衣机等生活电器。“现在真的很满足了!” 李德才说,4个儿子中小儿子随其生活,其余的3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得到了政府的建房补助款,修建了砖混结构的安全住房。
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大苗寨的人畜饮水、产业路、户间连接路、院坝硬化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的实施,让整个村寨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群众的幸福指数以及获得感开始逐步提高。
李德才说,以前整个寨子吃水都得步行10多分钟到小地名“生基坟”的地方去背,由于水太小,每接一背水得花半小时左右。后来,修铁路打隧道时打出了一股泉水,政府安装引水管道解决了下半个村子的人畜用水问题,但上半村子仍然靠人背马驮背水吃。2019年,镇、村两级积极争取人畜饮水项目,从10公里外的侯家湾村民小组小地名叫熊湾沟的地方用管道取水,在村子后面修建了两个30立方米容积的蓄水池,将管道安装到每一户,彻底结束了整个村寨背水吃的历史。
在产业路、户间连接路、院坝硬化等项目实施后,整个村寨,村民出行,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大苗寨脱贫出列。
乡村振兴,大苗寨变身“云中苗寨”。
大苗寨的苗族同胞不但勤劳,而且拥有长期传承下来的苗族歌舞、苗族服饰制作技艺,每到苗族花山节,大苗寨都会成为游客聚集之地,异常热闹。大苗寨后山的几百亩松林,是游客烧烤与露营的好去处,每到周末及假期,都有不少游客到此烧烤与露营。大苗寨村民受文化和民族生活习性的影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独特的人文环境为该村寨奠定了丰厚的旅游基础,也是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李小云教授团队看好的原因之一。
2021年8月6日,在李小云教授团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彝良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昭通市“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将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自然村定为昭通市脱贫致富示范区三个先导工程之一。
据洛泽河镇党委书记赵靖介绍,大苗寨在全镇近20个苗寨中是基础较弱的,但李小云教授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后,决定以此苗寨作为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点打造,通过与县委、县政府会商,报市委、市政府同意,最终申报立项“云中苗寨”脱贫致富先导工程点,从而,大苗寨变身“云中苗寨”,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据悉,“云中苗寨”先导工程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打造。
“云中苗寨”建设紧扣“五个振兴”思路,结合实际,精准定位、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分三个阶段开展建设。以打造出能让游客感受到“十个一”(游一趟苗家寨、赏一回苗家景、吃一餐苗家饭、过一个苗家节、对一首苗家歌、赏一次苗家月、跳一段苗家舞、住一宿苗家屋、淘一件苗家宝、品一段苗家情)的“云中苗寨”为目标,让游客愉悦有收获,让村民勤劳有收益。
第一阶段完成核心示范区域打造,经李小云教授团队现场确定,入村寨门、游客接待中心、民族文化活动广场、花台、红砖步道、步道挡土墙、咖啡店、便利店、公厕、专家工作站、培训中心和民宿示范户、饮水提升工程等为核心建设,包括沿途民房外观改造、文化墙、玉米堆等的外观提升等内容一并建设。
第二阶段开展示范推广。改建、新增公厕3座,砖房加层盖小青瓦、露台红砖进行围栏113户,石棉瓦改小青瓦25户,门窗改色100户,增设民宿15户,新建和改建红砖步道4000平方米,种植花卉1.5万平方米,新建花卉培育大棚2000平方米,新建幼儿园1所,新建12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陈列室1所。
第三阶段完成区域拓展。到2023年年底,进行草畜平衡科学测算,按照亩均牛羊数确定承载量,限制牛羊放牧数量和频率,科学控制,实现草畜平衡;封闭苗寨山后松林,建设围栏,阻止车辆进入碾压,补种草皮,恢复生态环境;在苗寨山后松林附近修建公厕及服务设施,将松林划分为烧烤区和露营区,既满足市民休闲需要,又保护好生态环境;对龙潭社区部分集体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为机械化种植水稻打下良好基础;将龙潭社区苗寨至龙潭坝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考虑,申报为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全区域田园综合体建设完成。
同时,同步开展雨污管网、集中养殖、公厕、电力等配套工程设施建设。
目前,入村寨门、游客接待中心、民族文化活动广场、花台、红砖步道、步道挡土墙、咖啡店、便利店、专家工作站、培训中心和农户酒店、饮水提升工程等核心建设正在抓紧实施;组建合作社,烧烤区下兴建了114间养猪场,即将分给群众养殖乌金猪;打造的120头肉牛规模养殖场,已经养殖黄牛90余头……
据彝良县政协副主席李珊梅介绍,“云中苗寨”预计今年5月1日开园试营运,端午节正式营业。
赵靖说,李小云教授团队的理念是按照“立足昭通,站位全省,放眼全国”的建设思路,全面充分调动群众主观创造性、创新性,力争用3年时间把苗寨打造成集“农文旅”为一体的昭通市边远民族村寨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村”。依据苗寨的区位、气候、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以苗寨为核心,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留特色、适当改造、配套新建的方式,开展“农文旅”融合的实验示范建设,形成经验并逐步拓展。坚持党建引领,逐步将人文、山水、田园、林草等协调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
目前,“云中苗寨”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现代观光农业建设和脱贫致富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底前,优化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农业和旅游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自然村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龙潭社区前列,实现“产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阶段性目标。
昭通日报记者:唐正鸿 毛利涛 张广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