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青年驻村 青笋出林——记大关县人民法院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2022-03-22 10: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同造致富林。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们是农村出来的娃,请组织给我这个回馈农村的机会……走好属于我们的长征路!”为执行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政策,2021年5月,大关县人民法院3名优秀党员干部响应号召、牢记嘱托,主动将申请书交到法院,申请到挂钩的大关县悦乐镇青林村驻村帮扶,扛起职责使命,带领群众接续奋斗,做群众的“主心骨”、致富的“领头羊”,村庄亮丽发展的强大“引擎”。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驻村干部学历高、理论丰富,但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不讲规矩乱作为、不顾实际乱表态、不懂民情瞎指挥。青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马敏孝和队员吴珠琛是新选任的驻村干部,对村情民意不熟悉,刚入村时,在老队员胡德麟的带领下用了10天时间跑完了全村所有农户,逐步走出审判岗位上的固有思维,全心全意融入乡村振兴的“大课堂”。自此,走土路、学土话、访农家、干农活,成了3人的“必修课”。

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俯下身子到村里同群众一起干,杜绝“躺平式”驻村。第一书记马敏孝是回族,生活极不方便。驻村队工作队员胡德麟母亲在水富市高滩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一家两人驻村,两年前,孩子出生时,他依然在走访农户,队员吴珠琛是大关县人民法院执行岗位上的标兵,2019年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先进个人”称号,走上驻村帮扶岗位,3人及时转变角色,和群众认亲戚、拉家常,与群众同住一个屋檐下、坐在一条板凳上,奋力将群众的事儿办好、办实,做群众的贴心人。

疫情防控、道路、用电、住房……一个个民生项目,粮食直补、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小额贷款……一件件民生事宜急着办理,尽管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驻村干部们辛苦努力换来的结果依然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是村民的“引路人”。第一书记要突出“书记”的职责,作为第一书记,第一要务就是指导协助抓好党建工作、团结村“两委”干部、凝聚战斗力。“我们的驻村工作队搞党建是一把好手,是村里的‘贤内助’、好帮手!”青林村党总支周书记说。驻村工作队在协助好村“两委”抓好党建工作中团结班子、推进工作、凝聚民心,将党建工作融入新冠疫情防控、产业发展、村风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各个领域。

党旗所指,民心所向。

在洒渔河畔,人居环境整治现场党旗飘扬,热火朝天;在疫情防控点上党旗飘扬,驻村干部认真仔细对过往车辆逐一排查;在走访群众的羊肠小道上党旗飘扬,驻村干部一手提食用油、一手提大米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在青林小学的操场上党旗飘扬,驻村工作队开展大关县人民法院“法育新人”活动,给学生们送上法治大餐;同样在左家沟村民小组长家中党旗飘扬,驻村工作队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教育实践活动,引导群众永远跟党走。

“马书记,你都这样说了,我们都是回族,自家人办自己人的事,我就听你们的,这件事情就这样办了!”

2021年12月3日,青林村菖蒲湾村民小组夏某因病去世,因夏某系独人户,其后事操办事宜由其侄儿和姐夫共同操办,其姐夫是回族,其侄儿是汉族,双方在共同操办丧事过程中因丧葬习俗和菜品等问题发生分歧,在收到菖蒲湾村民小组长的求助后,驻村工作队同村“两委”干部火速赶到现场化解纠纷,经耐心劝说,由死者侄儿操办丧事,死者姐夫负责对丧事操办开支进行监督,将纠纷圆满化解。“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将工作干到群众心坎上,成为想在一起、干在一处的一家人,将劣势变为优势。”马敏孝说。

民心聚,事业兴。

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实现致富增收,做好驻村帮扶工作,3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驻村干部感到压力不小、挑战不少。

脱贫后群众最急迫、最渴望的是稳定致富,把好“脱贫关”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增强“造血”功能是重要途径,发展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如何靠山吃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种竹养猪在土地上长出“金元宝”、变成群众致富增收“摇钱树”,成了驻村工作队的“心头急”。

如何发展?如何致富?青林村围绕大关县产业发展“种竹养猪”总体要求做文章。

“书记,你说这个竹子要怎么种植?”

“同志,我家猪病了,请你帮我看一下!”

法学科班出生的驻村队员,办案一把好手,哪里会“种竹养猪”。他们只有“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只能向专家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坚持做到勤学、多问、善思,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成为有真才实学的合格工作队员、能破解难题的行家里手。

思路明、谋发展,甩开膀子,蹚出路子,一个深山小村开始了蝶变。

青林村以种竹为主要发展思路,落实“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道路,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结合青林村实际,远抓产业发展,近抓转移就业,全村种植方竹5577亩、筇竹5310亩,目前已经初见成效(2021年出售竹笋2000多公斤),丰产后预计年产400万吨,产值3200多万元;全村劳动力2690人,动员外出务工2226 人,就业率82.7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358人,就业人数962人,就业率70.8%。

“我们为乡亲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努力,用好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抓实乡村旅游,吸引开发投资资金,让青林村的竹笋增量、增产、增收,走出大山,助推乡亲们逐步走向富裕!”3名驻村干部说。

通讯员:张 涨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时政 三农 农村 农民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