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河追梦立潮头--大关县2015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巡礼

 2016-01-12 15:29  来源:

本网讯(通讯员 李华)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大关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同党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实现“一个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个发展”新理念,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切实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加快大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思想引领、理论武装、舆论支持、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了奋进力量、提振了精气神,传递了正能量。

凝魂聚气闯新路

创新思想引领载体,筑牢理想信念,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群众理论武装水平

一年来,大关县委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及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高寒地区深度融合、纵向推广了党员干部说政策、专家学者说理论、老百姓说故事的“关河三说”理论宣讲模式。在县、乡镇、村各级党组织建立完善了党委中心理论组“四个一”学习制度。全县订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读本和各类党报党刊28000余份册,举办各级党委中心理论组学习及组织开展“关河三说”、关河讲坛大力宣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508场次,受众45000余人次,其中,“关河三说”受众面近3万人次。通过深入调研、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县委编辑成册《理论与实践》之外,县社科联还创刊了《大关社科》学术期刊。组织县内专家学者撰写了《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对党员干部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的思考》《大关“关河三说”创新宣讲模式》等一批理论文章,具有较强的工作指导性、实践性。76岁共产党员、大关县一中退休教师梁栋永撰写的《感悟习氏讲话风采》,及其他作者撰写的大量理论实践文章,相继在《云南文明网》、《昭通新闻网》、《云岭先锋网》等多家媒体登载后,引起了读者广泛共鸣和深度思考。

尤其是“关河三说”理论宣讲模式的创新,把书面语言变成党员干部群众通俗易懂的普通话,广泛应用接地气的乡土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较好贯彻落实了党的方针政策,解决了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宣讲覆盖面不广、知晓度低、认知感弱、互动性差的问题,达到了创新思想引领载体,提高理论武装水平,丰富学习实践内容的目的,具有寓教于乐的受众广泛参予互动性,在全省都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深度实践意义。

上善若水扬美德

创新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唱响时代主旋律,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年来,大关县委扎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细胞工程建设。依托“善行义举红榜”、“善行义举缺失黑榜”、“关河乡村道德大讲堂”等新载体,搭建了接地气的载体平台,拓宽了先进人物精神的传播途径,指引了人们做有榜样、行见标杆的道德之路,营造了人人争学先进事迹、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鲜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开遍关河两岸。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大关县地税局、黄连河社区、吉利龙坪村、吉利镇等一批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集镇得到各级评选命名表彰。其中,县级文明单位34个,文明村21个,文明社区1个。市级文明单位11个、文明村1个、文明社区1个。省级文明单位7个,文明社区1个,文明村5个、文明小城镇1个。

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选树“大关好人”。寻找“最美乡村村官”“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典型创业代表”蔚然成风。大关县见义勇为模范王世华、助人为乐模范刘登美喜获第四届昭通市道德模范表彰,成为全市30名受表彰的璀灿明星之一。此外,孝老爱亲李代国不抛弃不放弃、大关新闻战线爱岗敬业标兵申知铭、罗跃亮赡养伯父传佳话等一批大关好人典型事迹通过选树已在县内家喻户晓。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向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康富明等大关好人学习,以典型为榜样,知礼仪、守法纪,垒土筑就道德高台。 开展“关河乡村道德大讲堂”活动。大关县鲜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载体,秉乘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的传统做人处事理念。在大关县地税局、黄连河社区、吉利龙坪村、吉利镇等一批省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小城镇,通过开展“省自身、唱歌曲、学模范、颂经典、发善心和送吉祥”六个环节的“关河乡村道德大讲堂”活动,把道德讲堂办成百姓讲堂,让“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开展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用歌声、舞蹈、书法、诗词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大关县老年歌舞团在县城文化广场载歌载舞演出《黄河颂》、《吕梁山下话当年》、《安塞腰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节目纪念胜利、赞美幸福生活;大关书协举办了纪念抗战70周年书法作品展; 10名健在抗战老兵罗世弟等佩戴抗战胜利纪念章,接受县四套班子领导亲切慰问和致敬。此外,县新闻中心还开辟专栏,深度宣传报道了抗战老兵的讲述、回忆,让全县群众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抱团使力守阵地

创新舆论引导载体,扩大对内、对外宣传,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着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

一年来,大关县委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整合新闻宣传资源,深化新闻宣传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成立县新闻中心,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建立对内对外宣传“归口管理、规范运作、统一指挥”的运行机制,形成“县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新闻媒体统一发布”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对外宣传工作,加强与媒体沟通协调。

创办十大媒体,构建媒体融合平台。抓好“一网(大关新闻网)两刊(《黄连河时讯》、《大关党建》)一台(电视台)一报(大关手机报)两微(微大关官方微博、微信大关)三端(云南通•大关县党政客户端、人民日报党政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十大媒体质量的提升。全年,播出《大关新闻》306期1766条;微大关官方微博粉丝增加至13.58万人,微大关官方微信粉丝增加至7510人;大关手机报每天发稿5-8条,共发稿2014条、图片764张,年底保留用户仍有1.5万人;大关新闻网每天发稿5-8条,共发稿5164条、图片2868张,全年新闻网阅读量40万次;今日头条推送的大关各类信息阅读量达125万次,推送的《这个90后不得了,从“为禽所困”到林下养鸡走上致富路》阅读量达27.7万次,《90后小伙肖盛军的“野鸡梦”》阅读量达9万次。扩大媒体协作,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大关县新闻中心加强与云南日报、昭通电视台、昭通日报等媒体进行协作,邀请云南日报等省市媒体记者深入大关宣传推介工业发展、“善行义举榜”等工作亮点和特色。《云南:点面结合推动乌蒙山扶贫》、《旧衣换温暖 难捱的冬天》等2548条稿件在中央电视台等县级以上传统媒体和今日头条客户端等新媒体播出和刊载,极大鼓舞了全县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 抓好舆情引导,强力释放宣传正能量。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亮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大力宣传。全县宣传思想文化信息报送及时精准,走在全市前列。全年《云南文明网》登载《大关县“善行义举榜”传递正能量》等大关宣传信息近300条,占登载全市其他区县信息总量的二分之一。同时,县新闻中心配合县公安机关网管大队及时有效打击虚假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加强对负面舆情早预防、早处置。形成专报的《玉碗镇火地村野生动物伤人》负面网络舆情在萌芽状态就及时得到处理,未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通过主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挥作用,大关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高度融合发挥了共同抱团使劲优势,焕发出正面宣传引导,弘扬主旋律、积累正能量的生机活力,防止了虚假、失实报道的发生,获得省委、市委、县委的高度认可。2015年4月21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金莅临大关县调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妙手飞香添美景

创新文化支撑载体,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年来,大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夯实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基础,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切实发挥功能作用。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绽放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关县建成达标综合文化站8个。建成“农文网培学校”55个(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级服务点9个,村级服务点45个),实现县乡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78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投入资金121.1万元,建成全县首家数字影院并完成首映。维护电视接收直播卫星设备23583套,受益9个乡镇76个行政村889个自然村。

基层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开展。大关县成功举办首届民族民间才艺大赛暨新农村建设文艺汇演、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族射弩”比赛、“爱读书的大关人”朗诵比赛和征文比赛等文体活动。完成“百千万”文化惠民演出920场(百场演出进百乡10场、千场演出进千村85场、万场演出进万组835场),观众达32.26万人次。积极推进“三区”人才培训。组织培训9个乡镇培训腰鼓、广场舞共450余人次。乡镇综合文化站、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大关有6个文艺家协会相继登记成立。

非遗保护及申报工作有序推进。大关县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4个(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端公戏、苗族芦笙舞、苗族花山节,)市级非遗项目5个(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端公戏、苗族芦笙舞、苗族花山节)。建成非遗保护项目传承点3个(县城芦笙制作技艺传承馆、吉利镇鱼田村端公戏传习点、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族芦笙舞传习点)。县境内“翠华寺”、“大关垴古驿站小街”、“刘家马店”、“石门关字库塔”、“黄葛铁锁桥”、“李蓝起义地”6处市级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大力培育及推介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大关县上报“昭通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两个,即“大关笔翠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文化创意设计扩大规模项目”和“大关县笔山绣艺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其中大关县笔山绣艺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建设项目获昭通市文产办项目资金补助。组织完成微电影剧本创作3部。其中《清水鱼塘》获昭通市文产办项目资金补助。组织大关县文化企业参加昆明暨泛亚文化产业博览会,推介和展示大关手工艺刺绣等文化产品。组织文化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到昆明市进行“金、木、土、石、布”文化产品产销知识培训。

舒筋活血强本领

增强本领创新意识,抓好队伍自身建设,提升队伍素质一年来,大关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解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本领恐慌问题”及“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中成为行家里手,要有两把刷子”的殷切希望,着力培养造就一批 “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的行家里手。

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宣传队伍宏观谋划能力、实际调查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先后安排编辑记者到云南日报社、云南电视台、市委宣传部、昭通电视台、昭通日报社等部门学习41人次。组织82名通讯员开展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组织9个乡镇宣传委员到全省基层宣传工作培训班学习。转变工作作风。开展宣传队伍“操守职业道德、加强党性修养”主题实践活动,严明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建立完善制度。建立新闻采访、对外宣传、信息报送、新闻阅评、媒体融合等奖励机制。大关县通过开展岗位大练兵、抓实业务素质提升培训,宣传队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创新宣传工作的水平和素质能力不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升。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