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带着村庄向前奔跑

 2022-03-06 11: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摆脱困境,一心想发展,突出重围的人,往往积攒着更为持久的力量。无论是昭阳区永丰镇陈家营村的华丽转身,还是元龙社区的产业突起,一大批党员干部驻村帮扶,一大批能人返乡创业,一个个致富带头人带领乡亲走出去,努力向前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即日起,本报特别推出系列报道“一个村庄的‘六大战略’”,以期从中国最小的基层组织:村(社区),一窥昭通大力推进实施的“六大战略”,诸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交通改善、城乡融合、生态布局、能人创富等。村庄的点滴发展,是昭通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新征程上的生动体现,也是昭通在乌蒙大地上交出的时代发展答卷。也许,这些微小的变化是昭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真实写照。


走在陈家营美丽乡村的路上,从来没有忘记,停下脚步看一颗颗娇艳欲滴的草莓,听一阵远处传来的牛“哞哞”声,问候一条条忠诚的狗…… 乡村振兴的浓烈气息,已经向我们袭来——

带着村庄向前奔跑

陈家营村,距昭阳城区仅8公里,沿着大山包一级公路驱车行驶不到10分钟便到达了村口。近日,记者走进昭阳区永丰镇元龙社区陈家营自然村,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陈家营自然村居住着176户556人。长期以来,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困难。陈家营,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然而,小村庄近些年的飞速发展让人叹为观止,村民们与时俱进地追逐着乡村振兴梦,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绿树难掩白墙灰瓦,一挂挂金灿灿的玉米、一串串火红的辣椒与家家户户门前的菜园、花园映衬出了富足文明的农家印象,村中水体公园精致清新,陈家营沧桑历史和岁月沉淀下来的印记,刻在了那一棵棵古树的年轮上。感受着乡间慢生活,这里让不少城里人住下就不想走。谁承想到,几年前这里曾经是土坯房密集、布局凌乱、污水横流、“恶名”在外的村庄。

短短几年时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陈家营的振兴关键在人。

我们在陈家营自然村中的水体公园旁见到了元龙社区党支部书记马殿彭,他为人朴实,说话办事实在,是一个典型的实干家。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这几年陈家营的发展历程。“曾经的贫穷都已经是过去,每个人只要心中有梦想,敢于拼搏,都会有成功的机会。”马殿彭自信地说,他脸上坚毅的神情令人动容。

20年前,马殿彭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看到老家发展停滞不前、面貌依旧。而旁边的三甲社区却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过越好,心里很不是滋味。穷,就像一根刺,扎得马殿彭坐卧不安,故乡与异乡之间,他选择做一只归雁,以热爱与汗水作翅,带领元龙人团结奋斗,脱贫致富。穷则思变,村民们渴望有人能够带领大家走出贫困,过上幸福生活,马殿彭便是其中之一。

天上不会掉馅饼。要过上好日子,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为了扭转陈家营的落后面貌,马殿彭团结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大家建设美丽乡村、劳务输出、兴修道路、流转土地、引进外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扩宽增收渠道。

马殿彭还请来专家进行务工技能培训,现在有2700多人在外面务工,远的去广东、浙江,近的就在昭通和昆明,做建筑、进工厂、开饭馆、卖烧烤……元龙人的腰包逐渐鼓起来,思路也活泛多了。

看到村庄的美丽变化,村民打心眼里高兴。2021年村“两委”换届,马殿彭再次当选为元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能够当选是村民对我的认可,自己也深感责任重大。”马殿彭说。他下定决心,要带领村党支部继续做事业、大作为,不辜负村民的信赖与支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有了“能人”村干部,村庄发展指日可待。

提起王世祥,陈家营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20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的王世祥走上建筑工地,接触到了钢筋。刚去建筑工地时,最脏最累的活他抢着干,慢慢地,凭着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王世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拓展了人脉,开始承包周边一些小型建筑工程。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对建筑工作的热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从一个钢筋工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包工头。

富起来的王世祥没有忘记村里的父老乡亲,他主动联系村里想出去闯一闯的年轻人,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王世祥的施工队从刚开始的四五个人,发展为目前几百人的团队,这其中很多技术骨干都是陈家营的村民,他们的收入现在每月达到万元以上。

王世祥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拿到成立劳务公司的资质,带着大伙儿一起多找一些致富路,多赚些钱!”

说起承包过的工程王世祥如数家珍,昭通城大大小小的楼盘都有陈家营钢筋工的身影,这让他觉得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如今陈家营的钢筋工、瓦工、木工、泥工名声在外,只要是来自陈家营的钢筋工就代表着技术有了保障。经过社区“三委”组织培训钢筋工和混凝土工多次,现在陈家营村外出务工的有400多人,一年收入六七百万元。

下了好几场雪,但冬日的严寒丝毫没有阻挡元龙社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在昭阳区元龙社区陈家营的苹果园内,果农正在给果树修剪、培土、施肥,确保今年有个好收成。

在永丰镇三甲村,沈忠超无人不晓,他从14岁开始靠收废铁起家,后来创办了永鑫复混肥有限公司,小有名气。黄佑选,原本是做建筑的小包工头,也做了不少小工程,有了轿车和小洋楼,事业红红火火。这几年,昭通加大了苹果产业扶持力度,两人看到了商机,一合计,决定发展苹果产业,2018年8月成立了昭通田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陈家营300亩土地,一头扎进黄土里,当起了果农。

如今,苹果园的发展,吸引了不少陈家营的村民前来务工。黄佑选说,在这些工人中,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果园平均每天用工20人,最多时可达到30人,按照80元/天计算,月工资也能达到2000多元,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承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

“陈家营的发展让我看到希望,这次回来我就不走了。”22岁的蔡龙在外务工,看到其他村民回村发展产业,他也坚定了回乡创业的信心。外出打工时学得了卤肉技术,他便把卤好的肉试着在村口售卖,没想到大家都非常喜欢吃,每次出摊都销售一空,这让他信心倍增。不仅如此,蔡龙还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多肉植物。他说:“在外面打工始终是打工,我还年轻也想为事业拼搏一番,年轻就是本钱,摔倒了还可以站起来。梦想总是要有的,我坚信,只要努力就能实现。”

人才是开启乡村振兴的“核心密钥”。陈家营从来不缺少人才,缺的只是培育英雄豪杰的气候与土壤,一旦有了合适的条件与环境,便会各显神通,人才辈出。一群有着乡村振兴梦的创业者、返乡人,在陈家营拿起了发展的“画笔”,绘就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壮美画卷。

昭通日报记者:莫 娟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云南昭通 王世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