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11-29 20:08本网讯 (申知铭 罗琴) 说起“养蜂人”,大家的印象肯定是,哪儿的野花竞相开放,“养蜂人”便运着自己成车的蜜蜂一路追寻着花期,过着游牧般的生活。但是,在大关县翠华镇雄魁村,就有一位养蜂人过的却是定居的生活,在他家房前屋后的菜地里以及家里楼上楼下、屋檐下到处都是他的蜂舍,就是这样守在家里,也同样利用小蜜蜂做起了大文章,他的名字叫蔡国政。
翠华镇雄魁村冬无严寒,这里常年气候温和,空气湿度较大,属典型的二半山区,生态环境较为适合蜜蜂的生存。
每天早上9点,蔡国政都会定期为蜜蜂清扫蜂舍,他手里会拿着一种点燃后便会发出淡淡幽香的干草,这也是当地的一种中草药,名叫“打火草”,是为了防止被蜜蜂哲到,专门用来驱赶蜜蜂的。在蔡国政家的外墙墙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仔细一看,会发现小孔中不时有蜜蜂出入。在墙的另一面,一只只用整木挖成的蜂桶牢牢地镶在了墙壁上,墙壁是厚厚的土墙,可以保证屋里冬暖夏凉。
蔡国政十五岁开始学养蜂,如今也有17年了,因为从小就看着父亲养蜂,当时还年幼的蔡国政从小就对蜜蜂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自己长大后,蔡国政也想过和其他农村青年一样外出务工,但是为了照顾好年迈的父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下来。近几年来,市场上土蜂蜜的价格一路飙升,蔡国政也看准了商机,自己家养蜂多年,有的是经验和技术,何不守在家里养蜜蜂呢?
“现在只有四五十桶,以前蜂蜜价格不怎么好,就没怎么重视,现在价格可以卖到120元一斤,就发展到了四十多窝,今年可能卖到三万多块钱,再发展一下也和他们外出打工差不多,而且没有打工那么累。”蔡国政兴奋地告诉笔者。
在蔡国政家屋后的菜地边,我们看见了许多用石棉瓦盖起来,像小水窖一样的小房子,这就是蔡国政专门为蜜蜂搭建的蜂舍,嗡嗡声中,成群的蜜蜂在蜂舍口忙碌地进出着。因家里地点有限,蔡国政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室外养蜂上,他目前的室外养蜂已经发展到了三十多窝。
蔡国政说:“野外养的蜂它所产的蜜和家里面养的都有悬殊,质量就还要好一点,蜂蜜的颜色都不一样,坡上产的蜜颜色都是绿色的,就更接近原生态一些。”
养蜂看似简单,蜜蜂也没什么大的病症,也不需要人为的喂食,应该说基本不用什么成本。小小蜜蜂虽然人见人怕,但是也有它的天敌,那就是大山中的牛角蜂(大黄蜂)。通常会在夏秋两季出没,这时养蜂人要随时守护在蜂窝周围,以防牛角蜂对蜜蜂的侵袭。
蔡国政的养蜂技术全靠父亲传授和自己的摸索。每一间蜂舍就好比一个独立的国度,为了防止蜜蜂迷路,一般距离都要间隔两到三米,每间蜂舍由一只蜂王统领,每年尤其是蜜蜂分家时,蜂王便成了唯一的重点保护对象。“就是在夏天的六七月,五六月蜜蜂就分家,分家的时候要用水来浇,淋了蜂王歇在哪里,又去把它弄来养起。分蜂的数量有限,还有外来的也少,都用自己养的进行分蜂来发展。”说起养蜂经验蔡国政眉飞色舞。
蔡国政所养的蜜蜂都属“野生中华蜂”,在当地被称之为“土蜂”,这种蜂抗病能力极强,产蜜周期也长,每年的农历十月是当地土蜂蜜采集的最佳时期,每次开窝采蜜也只能取走整窝蜂蜜的四分之三左右,必须留一部分给群蜂过冬。
近来,蔡国政每天都在采集蜂蜜,采集完蜂蜜,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挤蜜,这道工序通常都是夫妻俩合作才能完成,雪白的纱布包裹着蜂房,在蔡国政的双手挤压下,金银剔透的蜂蜜透过纱布,成金线状,千丝万缕地坠入盆中。
上好的蜂蜜,今年蔡国政的蜂蜜就已经卖到了120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通常还在蜂窝里就被别人订购完了。
说起今后的打算,蔡国政胸有成竹的告诉笔者,凭借着他多年的养蜂经验和夫妻俩的辛勤劳作,加之干坝子春夏秋三季都有不同的植物花期,蜜蜂采花粉的时间教长,五年内把蜜蜂窝数扩大到150窝应该没有问题。
蔡国政在憧憬着他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在筹划着要怎么才能把小小土蜂蜜做成大产业,那就是带领乡亲们一起养蜂,扩大规模,守在家里也能创业,让更多的人都能分享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绿色生态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