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度
2022-02-20 22:412月20日下午,昭通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后,市人民政府随即召开2022年首场新闻发布会。
市长朱家伟及副市长就媒体关注的乡村振兴、招商引资、产业兴市、交通强市、推进“双百”城市建设、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教育医疗等话题一一给予解答。
朱家伟在新闻发布会上回顾了第四届市人民政府工作,展望了第五届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思路及目标。朱家伟指出,过去五年昭通上演了一场精彩蝶变,第五届市人民政府任期内的五年,是昭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基蓄势、加快动能转换的关键五年。市政府将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坚定不移稳增长、增动力、强活力,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实现工业倍增、打造“双百”大城市、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推动昭通加速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朱家伟介绍,实现这些目标具体要做到“四个一”。一是统筹经济发展“一盘棋”,坚定不移强基础、育产业、兴城市,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动能。二是织牢民生保障“一张网”,坚定不移强巩固、促振兴、惠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三是绘制绿色生态“一幅画”,坚定不移重保护、抓治理、强修复,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四是保持作风建设“一直抓”,坚定不移优环境、促效率、提效能,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抓好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大提升,大力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以优良的作风和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市场主体培育、营商环境优化,为快速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作风保障。
胡江辉、李来幸、夏林、王东锋、杨建军、夏维勇、刘和开、马洪旗、孔令影出席新闻发布会。
云南日报社昭通分社、昭通日报社、昭通广播电视台等9家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文 韩兴国/图
校对:崔鹏
附发布会实录
云南日报社昭通分社记者:请问朱市长,在实施产业兴市战略中,推动交通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新一届政府有哪些考虑?谢谢。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朱家伟:产业是发展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源,产业强则昭通强、产业兴则昭通兴。经过长期发展,昭通农业形成了以“六大产业”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形成了“烟电煤铝”四大支柱产业,三产形成了以“旅游、消费、金融”为主的三大产业,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全市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68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43亿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着力“产业体系”构建,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明确未来五年产业发展目标,要求加快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扎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打造昭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未来五年,我们将聚焦“大平台、大企业、大产业”和“稳一产、强二产、活三产”,不断培育壮大产业。
关于“大平台、大企业、大产业”:大平台是载体,就是发挥园区龙头引领,建设“园中园”,以产兴园、以园兴产,做大做强昭阳、鲁甸、水富3个省级开发区,带动提升镇雄、彝良、大关3个整合提升产业园区,打造1个千亿元工业园区。大企业是主体,就是瞄准世界500强、中国100强、行业100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力争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户,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超过3家。大产业是目标,就是到2025年,实现农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绿色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新材料产值突破700亿元、绿色能源产值达到450亿元、现代服务业产值突破450亿元。
关于“稳一产、强二产、活三产”:稳一产,巩固提升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等产业,创建“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90个、“三品一标”85个,再建30万吨苹果保鲜设施和3条苹果分拣线。紧盯“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产业链打造,加快粗制品向优质“食品级”终端转化,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2.5∶1。强二产。建成80万吨工业硅和80万吨有机硅、70万吨水电铝、光伏玻璃、光伏组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磷矿、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培育硅基、磷基、碳素及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实现硅铝产值700亿元以上,金沙江绿色清洁能源综合产值达到450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达到1600亿元,力争实现2000亿元。活三产,打造大山包、小草坝为载体的“避暑休闲”,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高峡平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南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力争到2025年,4A级景区达到5个以上,3A级及以上景区突破30个,旅游康养业总收入达450亿元。
昭通新闻网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昭通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抓招商、抓大招商。请问在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和提升营商环境方面,我们有哪些具体安排和考虑?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胡江辉: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切中了昭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处。
项目是经济增长的载体,招商是经济工作的抓手,营商环境是重要保障。去年,市级层面印发了项目工作3个文件,对项目、招商等工作作了制度性安排,通过4次项目集中开工、2次“红黑榜”考核和2次现场观摩大比武,全市上下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保障的氛围更加浓厚。2021年,全市完成投资1206亿元、增长7.7%;引进市外到位资金795.86亿元、增长24.7%,引进省外到位资金642.51亿元、增长29.4%,鹏欣集团肉牛养殖、旗滨集团光伏玻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昭通。
今年,我们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投资为要”的理念,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力争投资增长8%、绝对量完成1303亿元,引进到位资金增长40%、总量突破1000亿元。
一、关于投资工作。重点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坚持从发展规划中挖掘项目、从政策支持中申报项目、从产业链条中寻找项目、从实施过程中策划项目,努力拓宽项目储备渠道。建立完善前期、在建、新开工、重点4个项目库。争取储备项目投资总量达到当年投资任务的10倍以上,开工转化率不低于 30%,目前我们已经储备了1010个项目,总投资9019亿元;新开工和在建项目投资总量达到当年投资任务的 130%以上,今年共有支撑投资的项目1026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1176亿元。二是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市级每年统筹安排前期工作经费不少于1亿元,各县市区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全面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同时,聚焦新开工项目转化落地,市政府每月召开一次协调推进会,专题研究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协调服务等工作。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综合交通、“风光水储”、水电硅等项目建设,真正做到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四是健全项目常态化调度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挂钩重点项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坚持和完善项目投资“红黑榜”考核工作,严格考核结果运用,对授予“红榜”牌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奖励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连续两次以上挂“黑榜”的单位,对相关领导干部严肃处理。
二、关于招商引资工作。市委、市政府的初步考虑是“一个目标、两大行动、三个增长”。“一个目标”就是产业项目落地转化投资 100 亿元以上;“两大行动”就是深入开展“春夏攻势”“秋冬冲刺”两大行动;“三个增长”就是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 40%以上,其中:产业到位资金占比达到 40%以上,工业到位资金占比达到 25%以上。我们将聚焦绿色能源、绿色硅铝、高原特色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文旅康养、现代物流和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研究制定产业招商的路线图,采取产业链“链长制”招商模式精准招商。推进全员招商,将招商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市直行业部门、国有企业、各开发区,每家至少完成5000万元的产业招商任务。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制度,党政“一把手”每月至少分别外出招商1次;每季度召开1次招商引资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问题;每半年县市区常委会议和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招商引资工作1次。对已经签约的项目,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尽快落地投资,形成实物量;对有意向到昭通投资的企业,持续加大跟进力度,增强企业投资信心,特别是对到昭通调研考察的客商,行业部门和县市区的主要领导要专门过问、出面接洽,重大项目市委、市政府一起去努力争取。
三、关于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重要的软实力,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和群众说了算。今年,市委决定实施干部作风大提升和营商环境大提升两个专项行动,力争3年时间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我们将秉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意识,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大力推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持续优化提升“市民之家”服务质量。市委市政府决定每月调度两个专项行动工作推进情况,企业和群众有什么困难问题或者意见建议,都可以到相关部门反映,我们一定认真收集梳理核实,及时帮助解决。对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将严肃查处,切实维护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昭通将始终敞开胸襟,真诚欢迎五湖四海的企业和客商来考察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携手前行。
红色扎西记者:请问在推进“双百”城市建设方面,新一届政府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东锋:感谢记者的关心关注。
第四届人民政府任期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按照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按照“一主两副、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做大做强昭通中心城市,突出规划引领、强化功能配套、优化公共管理,昭通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至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77.76万人,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提出了打造“双百”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昭通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1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 50%以上。“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紧盯“双百”目标,全力推进城市建设。
第一,构建“双百”城市空间格局。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完成“双百”城市规划设计。着力打造昭阳片区、鲁甸片区、靖安片区“一城三区”同向发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强化城市品质提升及功能配套,推动大关县避险搬迁,打造康养生态秋城等方式,吸引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规划至2025年中心城市的人口达110万,城市规划面积达109.9平方公里,推动昭通中心城市从“单中心”时代进入“南联、北延、东控、西融”的“双百”大城市时代。
第二,建立协作共赢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产城融合、协同互补,差异错位发展的思路,打造以硅铝全产业集群,智能化制造、光伏玻璃新材料为主的昭阳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农特产品加工、建筑新型材料、综合物流制造为主的鲁甸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水电铝材一体化精深加工支撑靖安片区的工业发展,依托昭通新机场打造临空临港产业园区,到2025年实现硅铝产值700亿元以上,园区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
第三,打造区域联动的现代交通网络。推动国道247大关至鲁甸,国道352北闸至鲁甸、昭鲁快捷通道等三区连接线升级改造、新建、扩建,促进昭阳城区、鲁甸片区、靖安新区连接更加畅通。持续优化城市内部网络,路网密度,全力打通城市“断头路、拥堵点”,逐步畅通路网“微循环”。
第四,统筹配置优化公共资源。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科学把控城市轮廓、城市色调,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康养、产业服务、旅游休憩等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到2025年“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达100%,基础设施实现跨行政区无差别共享,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昭通发布记者: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示的重要工作,那么,请问在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维勇: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的关心。
赤水河发源于镇雄县,是美景河、英雄河、美酒河。昭通历来重视保护治理工作。特别是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国家部委的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统筹部署下,我们牢记嘱托、主动担责,保护治理达到了“三个前所未有”。一是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保护治理领导小组,市政协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督导领导小组,定期调度研究治理工作,每月开展督促检查。定期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会、现场会、督导会等推动保护治理。二是投入保障前所未有。多渠道筹集资金32.04亿元,协调落实横向生态补偿资金1.4亿元投入保护治理。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252名,配备巡河员463人,划定党员责任区域3345个,全覆盖常态化对流域干支流开展巡查保护。三是治理力度前所未有。拆除小水电站17座,关闭煤矿23对、砂石料厂116个、养殖场18家,完成660万吨历史遗留矿渣整治和95座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1.5万亩、石漠化治理2.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76万亩,建成经济林果34万亩,流域内17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保护治理,实现了“四大目标”:一是全流域率先实现无小水电、恢复自然流态。二是流域鱼类资源恢复增长,从36种增加到42种。三是流域生态显著改善,镇雄、威信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9.2%和7.1%。四是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十四五”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规划》,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力争到2025年把赤水河流域基本建成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两山”理论的样板典范逐步显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初见成效。2022年的保护治理,我想用“36341”这组数字来表述,一是紧盯“3个目标”。就是“环境、生态、发展三个大变样”。二是推进“6大行动”。就是继续深入推进全流域全面禁渔、“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流域保护治理。三是抓实34项重点。目前我们梳理了34项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细化了内容、责任、时限,将精准发力抓好流域保护治理。四是总结1批经验做法。认真总结这几年的保护治理经验做法,逐步推广到全市全流域,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建设。
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请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亮点?下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有哪些安排?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维勇: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乡村振兴的关心关注。
昭通脱贫人口185.07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4,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2021年底,全市有“三类对象”53342户222365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为巩固脱贫成果,市委、市政府主要采取了6个方面措施:一是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六大战略”之首,坚持用发展的理念和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二是制定“五个绝不允许”要求,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是坚持“月排查、月研判、月调度、月督导”,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四是建立产业帮扶全覆盖、集体经济全覆盖、扶志扶智全覆盖三项机制。35.83万户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与1696个合作社、730家企业建立“双绑”机制。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达94.2%。五是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激励措施,引导13067人回乡创业。六是打造镇雄建工、盐津厨师等昭通特色务工品牌。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向好。
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工作亮点突出。在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方面,我们创新设立防贫保险等地方性兜底政策,对现行政策帮扶后仍然达不到动态监测标准的对象实行兜底保险赔付。2021年全市政策性防贫保险共赔付809.6万元,有效防止1990户农户返贫致贫。在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方面,在昭阳区、鲁甸县、彝良县建设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示范村庄,为乡村振兴打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板。
下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树牢短能巩固、长能致富理念,牢牢把握“巩固、衔接、振兴”三个关键,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做好5项工作:一是每县打造1个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目前,昭阳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已完成规划并启动建设。二是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市规划到2025年创建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三是着力把9个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打造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示范引领标杆。四是做实乡村振兴项目库,坚持一、二、三产融合,突出全产业链和规模化发展,每个项目投资原则上达到500万元以上。五是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融合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机结合。通过这些举措,在“十四五”期间,将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
北纬29°记者:过去五年,昭通综合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问下一步在落实“交通强市”战略方面,我们有哪些打算?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和开: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过去五年,在1825天的时间里,昭通一共完成了1849亿元的投资,就是一天找一亿的钱、干一亿的活,我们的交通建设从全面靠后到现在的全面前列,高速公路在全省排名第四,周边9个州市当中也是排名第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58公里增至近900公里,每天建成400米,实现了除永善外县县通高速;改造普通国省道105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26万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1万公里。成贵铁路建成通车,镇雄、威信迈入高铁时代,渝昆高铁开工建设并顺利推进;水富港扩能改造一期工程建成投运,跃升为千万吨级的云南第一大枢纽港口;昭通机场开通北、上、广、深等11个城市的航线,机场迁建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水富港物流园一期,启动昭通扶贫综合物流产业园建设。昭通综合交通实现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转变。
未来五年,我们将深入实施“交通强市”战略,奋力构建由25条高速公路、15条铁路、4万公里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组成的“一沿两纵两横”对外大通道、“一核两极四中心”大枢纽、“公铁水航管”融合发展的大物流、新基建引领的智慧交通、“交通+Ⅹ”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加快建成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一是大力实施“21811”公路工程。完成2100亿元投资,再建800公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00公里,实现“县县双高速”,硬化1万公里农村公路,实施1万公里安防工程,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0%。二是大力实施“235”铁路工程。建成叙毕铁路和渝昆高铁,铁路通车里程达540公里,协调启动建设攀昭毕、昭六、宜西攀3条铁路,做实沿金沙江、东巧等5个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县县通高铁”。三是大力实施“331”水运工程。完成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3个电站库区高等级航道和3个翻坝转运设施建设,推动横江复航,航道通航里程达600公里,实现“通江达海”。四是大力实施“127”民航工程。建成投运昭通新机场,推进镇雄、永善2个机场建设,扎实开展巧家、盐津等7个通用机场前期工作,通航航线达20条,推动“县县有机场”。五是大力实施“339”物流体系。建成昭阳陆港型、水富港口型、镇雄商贸服务型3个物流枢纽,昭阳北闸铁路物流园、鲁甸茨院商贸物流园、镇雄以勒陆港型物流园3个物流园区,巧家、盐津等9县物流中心。建成市为枢纽、县为中心、乡为节点、村为网点的四级物流体系,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六是实施昭阳客运枢纽工程,实现高铁站、机场、公交车、长途客运、出租车无缝换乘。
今年是农历虎年,我们将卯足虎劲,推动实现宜昭二期、都香、西环、青水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开工建设沿江、永盐等5条高速公路,持续抓好渝昆高铁、叙毕铁路援建,加快推进水富港扩能改造二期、昭通机场迁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昭通四环暨G247大关南至鲁甸鸭子塘段、G352北闸至鲁甸段构成的产业大道,加快推进永雷、绥水、串珙高速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S301码口至巧家段,推动交通强市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昭通日报记者:教育医疗关乎着群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关注度也很高。请问新一届政府在解决教育公平,提供医疗资源,服务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安排。谢谢!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孔令影:感谢记者朋友对昭通教育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首先,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继续抓好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一是抓扩容增量。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39所、普通高中学校64所;完成乡镇幼儿园等级示范创建20所;新增公办学位5.8万个,确保公办普惠比例达到50%以上;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二是抓强基固本。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000所,力争水富市2023年、绥江县2024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验收。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培养引进各类教师1.2万人,加强师德师风和校风校纪建设,推进教师队伍技能培训30万人次以上,着力提升教育队伍素质。持之以恒落实好国家和省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及时出台我市的实施方案。持续做好控辍保学,保证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三是抓提质培优。实施优质高中等级创建,在2021年12所省一级高完中的基础上,至少再增加5所,达到每个县至少有一所省一级高完中。引进和提升一批优质学校,组建县市区学校教育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由昭一中、云天化、云师大附属镇雄中学等优质学校牵头,组建高中教研联盟,着力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加快推进职教中心二期建设,打造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市县职教一体化发展新高地,实现中职在校生突破7.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支持昭通学院办成综合应用型大学,推动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发展成为本科职业大学,建成昭通职业学院,并实现招生,力争高等教育在校生突破3万人。
关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外出就医负担重等问题,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持续推进:一是加快推进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了5000张床位,开设肿瘤、心血管、神经、呼吸、创伤五大专科,总投资达63.06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主要开设肿瘤、心血管两大专科,开放床位1800张,项目将于今年开办试营运,引进了阜外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优质医疗机构合作办医,将极大提高我市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国家最先进的医疗服务。二是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推进3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力争新建3-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实施县级公立综合医院提质达标工程,确保95%以上县级综合医院建成“五大中心”。持续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确保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云南省甲级卫生院评审评价标准,推进妇幼保健院能力提升,将盐津、水富、威信、彝良4个县市的妇幼保健院纳入规划建设,完成其它7个县区妇幼保健院提升改造。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加快市中医院中医传统疗法综合楼和水富市中医院建设,确保90%以上县级公立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实现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67人。三是全力以赴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实施“双提升”工程,建成并投用昭通市和镇雄县2所传染病医院,改建县级传染病科,切实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实录由昭通市委宣传部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