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度
2022-02-14 14:17自2017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以来,彝良县勇于担当,抢占先机,攻坚克难,用4年时间啃下了10.1730亿增减挂项目“硬骨头”,已经到账资金8.3439亿元,实施项目23个,总投资9848.82万元,用心用力用情打好了这场攻坚战,得到省、市高度认可,赢得群众好评。
“两难”之择 抢占先机
彝良曾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要如期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实施得好,就造福一方百姓,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全县脱贫摘帽、助推脱贫成果巩固和后续扶持建设。实施不好,部分群众对旧房拆除后复垦不予理解和支持,影响干群关系。因此,一些县(区)争取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单、不敢接招。
关键时刻,彝良县勇于担当,果断决策、知难而上、主动出击、抢占先机,毅然决然接下跨省域调剂增减挂项目3272亩这笔大单,获得项目指标主动权。
“四重”压力 攻坚克难
这份沉甸甸的大单凝聚着省、市的关心,也是对彝良人民的考验。对彝良人民来说,他们肩上扛的是责任和担当。结合县情研判,面临四重压力。一是项目十分庞大繁杂,涉及项目达23个,总投资9848.82万元,涵盖危旧房拆除复垦、闲置危旧学校拆除复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建设项目,覆盖全县16个乡(镇、街道)121个行政村,涉及全县2000多户危旧房拆除复垦复绿、10所闲置危旧学校的拆除复垦、200多个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合计实施项目总面积8313亩。二是实施的增减挂项目,中标价格普遍偏低、风险大、质量要求高、成本高、利润少,很多施工队不愿干。三是县级财政资金匮乏,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地块多、区域散,机械化程度低,施工难度大,提速推进难。四是尽管县委、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乡(镇)和部门使出浑身解数,但工作进展和效果始终不尽人意, 尤其在2021年省自然资源厅5月全省情况通报中,彝良县连续3个月排名倒数,工作局面被动。
“六项”举措 冲出困境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彝良县委、县政府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困难想办法,采取了超常规举措,背水一战,临门一脚,绝境逆行,冲出困境。
强化统筹,筑牢堡垒。县委、县政府坚决扛起增减挂项目工作的政治责任,统筹谋划,一盘棋强势推进;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挂帅,多次一线调研,现场办公解决疑难杂症;挂钩乡(镇)的县处级领导,蹲点一线指挥督战;县直部门协作联运,上下一心,全力配合乡(镇),筑牢全县增减挂项目实施“战斗堡垒”。
提振信心,鼓足干劲。县委、县政府召开誓师大会,庄严承诺,用宁愿站着生也不坐着死的精气神和铁齿铜牙“啃下”最后这块“硬骨头”,吹响冲锋号,向增减挂项目工作发起最后总攻,绝不拖全省、全市的后腿。
讲究方法,追求效率。彝良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穷尽一切办法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讲清政策,让广大群众支持配合、并主动参与进来,先期完成较简单的工程;难度较大的,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组织施工队,由乡(镇)主要负责人统筹,科级干部分片到各村指挥旧房拆除,按照“五应”(地块应纳尽纳、旧房应拆尽拆、石埂应垒尽垒、石块应清尽清、地块应平尽平、覆土应瘦下肥上)工作要求,实践出一套行之有效“八地”(筛地、找地、勘地、定地、报地、交地、垦地、验地)工作法在全县上下全面铺开,保证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实现多点开花、齐头并进。
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执行严格落实、严阵以待、严肃执行、严明纪律的“四严”要求;采取“一日一通报、一日一调度、一月一约谈”的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强势推进工作提质提速;对工作推进有力的乡(镇)给予一定奖补,对工作滞后的乡(镇),由挂乡(镇)县处级干部进行严肃约谈,特别突出的由媒体曝光;对违规违纪的,由纪检部门追责问责;对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蹲点指导,推动落实。抽调30名科级干部和精干力量,对15个乡(镇)分片负责,蹲点开展拆旧复垦复绿督导,特别是在上报市级验收的最后三天,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职工全员出动,分派到旧房拆除相对滞后、群众工作较难做通的村,按照项目地块清单分工、具体责任到人,最后攻坚72小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
落实整改,确保达标。针对省、市反馈问题,彝良县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政治思维,抽派50余名业务骨干深入每一个地块、每一个点位督促整改到位,得到省、市高度认可,在2021年6月以后的全省工作情况通报中,彝良排名从原来的倒数跃居第6名,扭转了被动局面。
彝良县用4年时间,攻克增减挂钩项目近10亿元,真正实现了群众“增”收入、政府“减”负担,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取得了一举多赢、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
昭通日报记者:韩兴国 通讯员:王声勇 文/图
校对:彭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