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2022-02-10 22:31官渡:做根植社区的最柔韧的藤
为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2010年,在新二社区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后,张能和居委会的一班人协商后,流转了一块土地,建起了一栋5层办公楼房。这栋拥有8000平方米的建筑,除了部分留作办公场所外,其余的楼层出租,每年有120万元的收入。这是新二社区村集体经济的第一笔收入。
此后,一直到2018年,这栋办公楼每年的租金都充实到村集体经济里。新二社区用这些收入,全部反哺到社区的所有居民:逢年过节慰问辖区老党员和退伍军人,对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300元的生活补助……这些举措,极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2年,云南省集展会、酒店、商业、休闲于一体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进入征地工作。会展中心占地2280亩,加上外围附属建筑和设施,占地超过3000亩。新二社区的剩余全部农田,都被列入征地范围。
为保证政府工程的顺利实施,张能和居委会一班人,天天扎在群众家里,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随着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保证了征地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伴随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新二社区的“村改居”工作也在跟随着时代的节奏发展。到2016年,新二社区的全部农田均用于支持城市化建设。至此,社区的1052户3552人全部转为城市社区人口,成为了“失地农民”。
在就业安置上,张能和居委会成员,想方设法予以安置。目前,大部分居民采取外地务工、本地就业等方式,实现全部就业。
从城郊村到城中村,再到城市社区。在张能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的15年里,见证了村庄到社区的发展变化。现在,又一件事情牵扯了他的很多精力。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响应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理念,实现‘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就成为社区发展的方向,以及‘十四五’期间要完成的一件大事。”
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张能分析,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原来的农村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崭新的社区和一栋栋标准化的楼房;但大部分居民还是居住在社区及附近,如何解决“社区养老”,仍然是社区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原来的农村没有了,但大家的乡情乡谊还在,如何打造‘社区养老’,凝聚起社区居民的信心,给大家营造一个信得过的社区养老模式,就是眼前的大事。”
关于以后社区的发展,张能有着很多想法和做法。
一些事情,他已经进行超前谋划。“有些现在做的事情,等稍微有些眉目时,作为对二十大召开的献礼吧。”对此,张能暂时卖了一个“小关子”。
因为工作突出,2008年,张能被官渡区委评为2007—2008年度优秀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居(村)委会主任;2009年,被官渡区委和昆明空港经济区党工委评为官渡区、空港经济区践行“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优秀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居(村)委会主任;2010年,被官渡区委和昆明空港经济区党工委评为官渡区2009—2010年度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
在新二社区,张能以12年的从军经历、18年的社区工作经验,逐渐锻炼成为根植社区的那根最柔韧的藤。
新二:盛世修志留住居民的乡愁
在新二社区,有一本厚达430页的《新二社区志》。
“这本书,还是在付诸印刷时,被印刷厂擅作主张、删除了一部分,只能再版时补上了。”对此,张能略感遗憾。
新二社区历史悠久。这里是新二村群众的衣胞之地,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这里是一代代新二村人幸福而又难忘的童年,有小桥流水、渔歌唱晚的诗情画意;有半个世纪以来战天斗地的豪迈壮举,更有割舍不断的家乡情谊。村里的每条小巷、每座桥梁、每口水井、每个乡邻,都深深烙印在新二村人的记忆里。
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过去传统的农耕村落,转变为城市社区。为给后代保存一些追根溯源的依据,也给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人们,留下认识家乡的一份念想,从2017年开始,张能带领社区居委会的数十名工作人员,用3年时间,编纂出版了《新二社区志》,给社区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和乡愁。
“准备出社区志的时候,想法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时,才知道这件事还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时间原因,很多历史都要请社区里健在的长者口述,互相印证后,才能成为社区志的一小部分。”
张能说,在编纂社区志的3年时间里,每周五他都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定时抽出这天的时间来编纂、收集地方志的内容。每天,只能请社区的3位长者来,讲述新二社区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变化。
期间,张能和社区工作人员,请教了地方志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请教了很多人。也给新二社区所有的居民,每家都留下了一张彩色照片。
“拿到这本厚厚的社区志,让我们感到了社区为居民作出的努力,也了了我们一个心结,一个乡愁。”不少居民动情地表示:“无数年后,我们的后人来寻根时,这本社区志就是以后最好的指引。”
张能,这个根植于社区里最柔韧的藤,一直心里装着群众,也服务着群众。
来源:官渡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