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乌蒙腹地的“镇雄加速度”

 2022-02-09 10: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进入新时代,镇雄得到了众多发展机遇,以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为突破口,畅通自身循环,连接远方世界,让素有“大雄古邦”之称的革命老区实现加速度发展。赤水源头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乌蒙腹地的“镇雄加速度”



在昭通23000平方公里的恢宏版图上,镇雄无疑是磅礴的。除却深居遥遥乌蒙腹地边缘之境,更有171万人民在高原上繁衍生息。对于一个“无坝区,只有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的地方,自是沟壑纵横、雄关险要。多年以来,镇雄人凿岩而径、攀云而梯,走的是一条匍匐在悬崖上、隐没在拐弯处的路。在尺幅河山被无限拉长的岁月里,要在崇山峻岭之中打通出世之路、引擎民生指向,当属举世难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边远、荒芜,贫穷、蒙昧等词汇成为镇雄这块土地独有的标签。以“活着”为人生第一要义的镇雄人,在他们所能逾越的世界上,留下的多是彪悍、粗犷、极端、野蛮等印象体征。15年前,镇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地方,在“镇雄帮”“飞地派”等灰色称谓“冠名”之下,镇雄人背负着过多的舆论压力。而这一切,皆是被交通落后造成的“与世隔绝”所连累。



“车马邮件慢”的遥边岁月

第一次从老家塘房镇茶木村坐车到镇雄县城去的时候,范孝兵只有19岁。他家距离县城66公里,进一趟城单边就需要10个小时。他原本打算去县中医医院为父亲买了中药后,当天就返回的,谁知汽车到达城里的客运站时,天色已黑尽。他便在车站旁边找了一家客栈,迷迷糊糊地将就睡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便直奔医院。不巧坐班医生不通“人情”,见不到病人,硬是不给开药。刚中学毕业的范孝兵,哪知道“大医院”有这规矩!好说歹说央求了半小时,医生仍然不给破例,他不得不走出医院,后来在客车司机罗凯的介绍下,去人民巷找了一个“土医生”,开了几剂草药带了回去。

“老者头痛难忍,天天叫唤着说干脆在石墙上一头碰死算了,来不及三回九转地把他弄进城,只好先抓些药给他煎了试试。”他说的“老者”,便是他的父亲范贤伦。

进一趟城,范孝兵记住了客车司机罗凯说的一句话“塘房大石包,坐车莫心焦”。从镇雄县城回茶木村,要经过的乡(镇)有塘房、林口(那时叫大石包)、以勒,而途中还会经过诸如“顶拉、猫猫抓树、凉水、干丘、庙埂”等二三十个小村庄,车子每经过一处,都会有人上下车。到了庙埂一带,司机罗凯的顺口溜又变成“庙埂庙埂,坐车犯困;一觉醒来,毛都不剩”。这句顺口溜其实是在提醒乘客们注意自己身上的钱袋,因为随时都有“扒手”上车,稍不留神,身上的东西就会被他们手中的钳子“叼”了去。镇雄人都知道,东半县那个叫“庙埂”的地方,“爪哥儿(扒手)”很多。

15年前的事情,范孝兵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班车,其实更应该叫“搬车”。遇到坑洼路面时,一旦车子陷入坑洼里,坐车的人们就不得不下车,走到车背后帮着推车。“那时进城的路,大多数是坑坑洼洼的。”虽然范孝兵说得有些夸张,但也基本是事实。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即便是肉眼能看见的距离,也要大费周章才能到达,何况在镇雄人的眼里,世界再大,也大不过四围高耸入云的大山,想要走出去,谈何容易!

抬头险峰,俯首成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镇雄人别说通江达海,就是要走出县门都难。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挡住了镇雄人追求梦想的脚步。早日打通出山之路,成了百万镇雄人最大的企盼。如今,年近6旬有近40年驾龄的赵师傅,是镇雄县客运站的一名老司机。自1980年以来,他便一直从事镇雄至昆明往返路线的客车驾驶工作。“以前,我们一般凌晨5时从镇雄出发,晚上在(贵州省)威宁县黑石头镇住一晚,第二天早上继续出发,晚上9时左右才能到昆明。”赵师傅所说的,还是“正常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时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罗勇说起他从昆明回镇雄的经历,瞬间让人有一种“晕车”的感觉。那是1999年寒假的一天,罗勇和一群同学好不容易挤上了一辆从昆明返回镇雄的客车。如果按赵师傅所说的那样,他们次日便能到达镇雄。然而那天一路上状况百出,轮胎被扎破换好轮胎继续出发,出发后不是路面湿滑,就是遇到各种堵车。到达镇雄县城时,已是3天后的晚上10时,行车时间足有80个小时。

身居繁华都市的人,不免会为飞速旋转的时光齿轮所累,他们追求的“慢生活”,恰如诗人木心的“从前慢”——回到一种安静的日子里去,而非向往像镇雄这样的“车马邮件慢”的边陲极地。地理条件成全的“世外”,一定程度上只能是贫穷的代名词。

雄关漫道,峰谷同框。3696平方公里的镇雄大地上,“交通”一度只是一个行走概念上的词。一代代人望穿现实藩篱,驻足期盼,在内心永不落幕的憧憬中,渴望有一天梦想能够照进现实。



“铁公机”落地大雄古邦

许多年来,我们在面对诸如“要致富,先修路”的朴素命题时,内心其实是一筹莫展的。如何修路?从哪里修起?用什么修?在镇雄这样的地方,大地过于曲折、过于苍凉、过于惊险,“只有天空才是平整的”变成了我们告慰现实时最常见的敞开方式。人口基数大、经济总量小,财政家底弱……摆在贫困大县封面上的,除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便是不断凸现的各种矛盾。

历史上,镇雄曾享有“金腾越,银镇雄”美誉,“南丝绸之路”的区位光芒照耀着一代代人使尽洪荒之力维护着这片土地的荣光。当“朱提”神话渐渐成为一种历史意义上的陈年过往,“五尺道”所能承载的也仅仅是岁月留下来的某种殊荣,滇东北要走出去,必须打破天堑,让蛟龙入海、巨蟒腾空。镇雄也一样,必须挽起裤腿站在山头上深度瞭望,砥砺攻破雄关,方能实现极地突围。

“深山绝壁开天路,历尽艰险架飞虹。”要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大动脉”,必须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贯穿南北、连接东西、通达川贵、辐射乡村”的要求,把镇雄建设成为“川滇黔接合部的立交桥”,从曾经的交通死角融入现代化的交通枢纽。

当时代的浓墨点染到“十三五”期间,镇雄人便紧紧抓住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加大对乌蒙山片区区域基础设施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机遇,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抓手和硬支撑,全力打好以综合交通为主的“五网”建设大会战,切实提出“1223366”规划,构建“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倾力打造交通大动脉。

所谓“1223366”交通网络,就是建设1个镇雄通用机场,建设县城内外2条环线,打造以牛场镇为中心的西半县综合交通圈、以以勒镇为中心的东半县综合交通圈,实现成贵、叙毕、丽攀昭毕遵3条铁路过境,争取3条约300公里的二级公路进入省、市规划并立项建设,建设宜毕高速公路镇雄段、昭泸高速公路镇雄段、宜昭高速公路镇雄段、镇赫高速公路、镇七高速公路、中赤高速公路6条高速公路,逐步改造建设G352线、G246线、S202线、S302线、S244线、S201线6条国省道。



2018年6月28日,对于镇雄人民来说,这天将注定被深深铭记——镇毕高速公路通车。至此,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古老而神秘的大雄古邦,将以全新的形象和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镇雄县构建“川滇黔接合部立交桥”的步伐,从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以前上省城昆明开会办事,要在途中折腾几十个小时。镇毕高速公路通车后,5个小时就到了。”县交通运输局职工张永寿说。

2020年底,宜毕高速公路也全线通车。

镇毕、宜毕两条高速公路,南与厦蓉、杭瑞、毕威等高速公路连线成网,北经四川宜宾进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和长江流域,从而成为镇雄沟通南北、顺达川黔、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两条高速公路通车,促进镇雄早日融入毕节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兰海(兰州至海口)经济带。

“今年,我们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蜂蜜有800多公斤,成交额达300多万元,快递质量高、到达时限短、资金到账快,全托高速公路的福。”镇雄县金雨蜜蜂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学刚说。

2021年底,经过镇雄的泸昭和镇赫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宜昭高速公路的通车进入倒计时,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镇雄已然是全省拥有高速公路里程较多的县份之一。

如果说高速路网的飞速密织是这个时代给予百万镇雄人最“喜庆”的馈赠,那么,翻山越岭而来的火车将为千古雄邦的沉寂与蛮荒写下最“惊奇”的一笔。满载现代文明符号的庞然大物,以超越梦想的姿态驶进赤水源头,让多少一辈子没能走出过大山的镇雄人肃然垂泪。在以勒镇毛坝村,一个叫王世美的老头,2020年7月1日,在镇雄始发昆明的专列G4359运行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买了一张动车票去贵阳“耍”了一趟。到家后,他逢人便说:“这辈子千值万值了。”王世美所说的“千值万值”,只是一个个体生命对生平夙愿达成的一种惊喜和慰藉。高速铁路的开通,让拥有70万打工队伍的镇雄缩短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远方阵地”的距离,“劳务经济唱大戏”的格局得到有力夯实,除了“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之外,还能“回得来”,这是一种真正的“镇雄值得”。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呼啸的高速铁路,带动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让镇雄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让镇雄实现从省际边缘末梢到区位枢纽中心的蝶变,实现1.1小时到贵阳、2.5小时到成都、3.5小时到昆明的交通网络覆盖时速和1小时3000万人、1.5小时8000万人的滇川黔渝的经济覆盖圈。

数字背后的温度,也让我们看到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贯通后镇雄融入周边航空网的优势。

2020年10月15日,结束上海为期一周培训后的镇雄县文化和旅游局职工李朝云需返回镇雄上班了。早上8时,在宾馆吃完早餐后,他便坐地铁赶到浦东机场,登上当天上午11时5分上海飞毕节的航班。两小时后,飞机在毕节飞雄机场着陆。当天下午3时30分,李朝云便平安到家。

从大上海到镇雄城,前后仅花了4个多小时。以前,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没有上海飞毕节的航班,按常规,他只能从上海飞昆明,再从昆明到镇雄,时间会多花上一天。

正是毗邻镇雄的毕节飞雄机场,让镇雄人融入了全国航空网,享受到了飞机出行的方便和快捷。

其实,这些年来,镇雄人的航空梦一直没有断过。

2017年4月25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业务部民航处专家组到镇雄县通用机场拟选场址进行实地踏勘;2018年6月26日,镇雄通用机场空域使用方案军地协调会召开,各部门对镇雄通用机场空域使用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并达成一致意见,原则上支持镇雄通用机场建设,这标志着镇雄航空梦想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按规划,镇雄通用机场预选址在尖山乡尾坝村,投资约10亿元,按A1通用机场建设,能承载10—29座航空器经营性载人飞行业务。机场建成后,将与周边运输机场形成短途航空运输网,发挥通用航空拾遗补缺的作用,有助于镇雄投资环境的优化,助推镇雄与周边或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当然,除此之外,还能够提高航空救援、短途运输的能力,提升应急救援的响应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的损失。

镇雄机场建成后,镇雄将顺利融入1.5小时至3.5小时飞行圈,不管是辐射川滇黔渝1.5小时飞行圈、珠三角2小时飞行圈,还是长三角、福建3小时飞行圈,乃至京津冀3.5小时飞行圈,都将极大缩小镇雄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



镇极通途,雄关可破

在普通老百姓的语言法则里,通常把身处贫困囹圄称为“无路可走”,即便“众足成路”的所谓真理让更多的人亦步亦趋,人们依然只能在蹒跚的身影后不断发出“路在何方”的诘问。镇雄之路,首先要发展交通,然后才能过渡到产业发展之路、强县富民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县域广、财力弱,镇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县域区位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区域性整体贫困和深度贫困的标签烫成烙印。

在越来越多的镇雄人无尽的“望路兴叹”中,镇雄从打通毛细血管开始,到谋划构建交通大动脉,在依靠国家政策哺育的同时,激发内生动力,走出一条高效的“破冰”之路。

海拔1800米的朱家坪,是镇雄县旧府街道松林湾村的一个边远村寨,人口1400多人。长期以来,一座大山横亘其中,把朱家坪与县城阻断成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边是恬静安宁的世外桃源,一边是繁华喧嚣的城市;一边是散落山间的低矮破旧房屋,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人背马驮,一边是车水马龙……穷得修不通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让朱家坪这个“后花园”身处窘境。

2009年初,县交通运输局职工朱启尧去朱家坪调研,与村民杨洪祥在村头相遇。朱启尧问:“你们就没有想过修一条路将朱家坪与县城连通吗?”

面对巍峨大山、悬崖峭壁,要修公路,得打隧道。可是,投资大、施工难等问题让朱家坪人不敢抱多大的希望。如果仅靠村民投工投劳,没有项目、资金支持,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修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然而,修路的念头早已深入朱家坪人的骨髓,在杨洪祥的振臂一呼下,一支修路先锋队成立了。有朱启尧的积极争取,有县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支持,还有老百姓的筹资和投工投劳。凿悬崖、越峭壁、绕沟壑、剖山腹、打隧道……经过前后近10年的艰苦奋战,朱家坪到县城的公路修通了,朱家坪终于与县城达成“正常的距离”。

10年一条路,当然是一条无比壮观的“天路”。



早在1978年,镇雄县公路里程仅为1138公里,公路密度低、路面窄、弯道多、等级低下,通行能力极弱。到1985年底,全县仅有各种汽车320辆,大多数时候,运输仍靠人背马驮。到2013年,全县各乡镇不断修通柏油路,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到2017年,全县所有建制村修通硬化路;2018年底,全县5268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县内通达时效全面提升;到2019年,镇雄全面实现村、组道路硬化全覆盖。全县公路总里程超过10000公里。

这样的一组数据,既承载着镇雄广大人民千百年的梦想,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

2018年9月,镇雄县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在整个“四好农村路”创建中,国家、省、市给予资金支持40多亿元,硬化农村公路6000多公里。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很多时候,要激活一方水土,只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突破口。像镇雄这样的“云端之地”,千山阻隔如盲肠,飞流高挂似屏障,往往一道险峰就会让两个用语言交流的人一生不得相见,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会使成天打照面的人永久“失语”。晨起之人面对家门前高高的山峰,早做了幽闭一日的准备,而事实上,很多人的一生都在一座山的威慑之下冥冥终结。在岁月的软磨硬泡中,“天堑”逐渐形象起来,最终会有一些村庄被人们称为“云上”“云脚”“沧海”,一些歌谣只能顺从沙哑的嗓音变得无限空阔与凄凉……直到阡陌相接、人畜相往,山水活了起来,理想不再那么神秘,人间成为一个流动的剧场,美好的时光故事开始温暖上演。

在一种超速飞越的时序中,遥边之地实现循环畅通,雄关攻破,河汉不远,遵照人民指令完成的“镇雄加速度”让高原之上的镇雄跨步进入小康时代。

如今的镇雄,已然成为出滇入川进黔的重要通道,明显的区位优势,让其成为第三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和西南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整个“大道昭通”格局的完美形成写下了一个生动的民生注脚。

通讯员:尹 马/文   李东旭/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