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始终厚植为民情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02-09 09:4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新年伊始,市委书记郭大进寄语广大党员干部,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始终厚植为民情怀,一心一意为昭通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厚植人民情怀,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才能开创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才能谱写好中国梦的昭通篇章。

一、始终厚植为民情怀,就要坚持人民至上,坚定让昭通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在一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地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追求。从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建立人民自己的革命队伍到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从优待俘虏到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从长征路上的红军鞋到淮海战役的小推车,从孟良崮战役的担架队到小岗村的红手印……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时刻惦记着人民群众的疾苦,时时事事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合力,才能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新冠疫情防控斗争等重大战役中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2021年,昭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贡献,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需要及时地把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移,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乘势而上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接续奋斗更好地推动工作落实,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始终厚植为民情怀,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古往今来,顺应民情民意,才能赢得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全局看,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同时,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引领乡村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干部当好领头雁,更需要党和政府给予支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统筹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唱好乡村振兴“大合唱”。

昭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要补齐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短板,既为城镇化解除后顾之忧,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从拓宽循环体系的源头入手,按照“城市需要什么农村就发展什么、培育什么”的原则,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产品结构,促进农产品进城,有效增加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产品需要。

1.抓规划,打造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村镇规划作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继续探索、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快建设法治乡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增强农村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二是综合考虑村镇区域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地方人文特色等要素,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村镇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2.抓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一是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源头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促进高效种养业的转型升级。就昭通苹果、马铃薯、花椒等农产品,关键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现代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作为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加纯收入的关键措施,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产品的绿色化生产和智慧生产,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三是培育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效实现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乐趣。

3.建平台,盘活乡村资源资产。一是打造乡村振兴生态链,使乡村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旅游资源作为昭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利器,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树立旅游环线大格局,发展以扎西会议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打造以瓦石僰人悬棺为主线的历史记忆,以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地域风貌和以水田湾子苗族文化村为代表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特色乡村,形成“一村一风景、一城一风光”,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二是构建信息网络平台,推动昭通农产品走向世界。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通过“农产品+互联网”扩大农副产品流通半径,加强经营信用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副产品走出昭通,走向全国。三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以创新引领发展,推动农业科技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鼓励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下乡,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产业,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4.抓人才,构建乡村人才体系。一是培育乡土人才,打造高素质“土专家”队伍。通过搭建农村人才分级分类数据库,把全市本土人才纳入其中,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分级管理的农村乡土人才管理体系。采用“送教下乡”,农民“按需点餐”等方式,合作社技术培训、田间地头实训等形式对农民开展培训。以苹果产业为例,农户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存在问题,在人才数据库邀请相应的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再比如,镇雄县种植天麻,可以邀请彝良县的天麻种植户去传授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招纳返乡人才,吸引人才扎根乡村一线。建立返乡人才信息登记服务平台和返乡人才储备库,把外出人才信息与当地基层人才缺口进行有效对接,向他们宣传返乡的政策与待遇,发放回乡邀请函,鼓励他们投身于昭通乡村振兴事业。返乡的技术型人才可以把自己在外面工厂劳动的经验、技能在扶贫车间等进行交流。返乡的管理型人才可以依据在外地的所见所闻对乡村发展建良言、献良策,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对于籍贯是本地的人员,特别是大学生、复员军人、想反哺家乡的商业人士等,通过政策倾斜、价值观引导,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吸引他们带着技术、资金、项目、渠道、市场等资源返乡创业,为家乡建设发挥自己的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5.抓精神,促进乡村文明风气。以精神富裕、环境整治为抓手,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营造干净舒适奋进的农村软环境。一是依托昭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有利契机,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使乡村居民生活、卫生习惯得到良好改善。二是有效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和社区内广场,开展“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重阳节敬老”等活动,对村民进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邻里等思想教育,努力营造文明和谐氛围。三是利用乡村大喇叭、宣传走廊、网络媒体等宣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分享致富经验,使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作者: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张恩义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