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让“石榴籽”散发团结奋进光芒——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侧记

 2022-02-08 10: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条条道路延伸到村庄深处;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传出琅琅读书声;一个个扶贫车间蓬勃兴起;一家家设施齐备的医院为患者解除病痛……这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记录着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青岗岭乡是昭阳区4个民族乡之一,位于昭阳区北部。全乡辖7个行政村,有汉、回、彝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0.22%。在这片热土上,各民族同胞团结、奋进,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在青岗岭乡沈家沟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青瓦、白墙、格子窗,统一外观风格的民居沿河而建,错落有致、整洁美观,还有宽敞美丽、环境宜人的村级文化广场。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让这里的群众赞不绝口。“党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要不是党的好政策,再住几代人也还是瓦片房,烧的还是柴、是土灶。”住上新房的村民罗早能满脸笑容地说。

罗早能家原来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杜家梁子自然村,2017年8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了85平方米的两层新房,家里不仅通了电,还用上了自来水,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青岗岭乡各族群众携手前行,全乡3048户12919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于2020年全部脱贫,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乡累计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4841.95万元,拆除重建2108户,修缮加固408户;新建乡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个,完成安置任务509户2021人;投入资金1986.74万元,新增安全饮水项目13个,确保全乡群众饮用水的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达到标准要求,很多长期住在偏远高寒区域的各族群众,通过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实现了水通、电通、路通,彻底告别了低矮狭窄的居住环境。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中,部分彝族、苗族群众不愿离开长期居住的家园,怕搬迁后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回族群众担心生活不便,不愿外出就业……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乡村干部付出了艰辛努力,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以真心暖真心,以真情换真情,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发放稳岗补贴、扶贫小额贷款等方式,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实现了群众创业有条件、择业有机会、就业有保障的总目标。

产业兴、群众富。青岗岭乡通过狠抓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蔬菜、苹果、樱桃、党参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青岗岭村、大营村流转土地1879.37亩,引进优质企业建设蔬菜基地,建成蔬菜大棚2000余个,先后种植胡萝卜、芹菜、香菜、红蒜等蔬菜,亩产2—4吨、产值约2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及群众收益,周边汉族、回族群众除了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外,现在还能在自家土地上务工,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苹果种植面积超过12000亩,优质果园面积不断扩大;樱桃种植面积1600亩,效益不断提升;白芨、党参等中药材近3000亩,农业产业发展之路进一步拓宽;生猪、土鸡、肉牛等特色养殖业健康发展,全乡产业多元化发展势头逐步形成,各类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吸引了各族群众参与其中,实现共同致富。年产70万吨绿色铝材项目云铝海鑫落地青岗岭并建成投产,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全乡各族同胞1000余人就近就业,从农民变身工人,在加快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该乡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项目为王、实干为要,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乡总产值从2017年的3.5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2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6348元增长到2021年的10070元,突破万元大关,年平均增幅达11.7%。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全乡生产总值稳健增长,各族群众的“吃、穿、住、行、用”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以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新时代内涵,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2021年12月,青岗岭乡沈家沟村、白沙村获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

图片由青岗岭乡政府提供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