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大关构建城乡一体化立体治安防控体系

 2015-10-07 18:19  来源:

本网讯 (通讯员 杨秀国 罗定东 高民) 今年6月1日,大关县公安局在县城设立了“移动便民警务室”,警务室设置在一辆电动警务车上,主要布防于大关一中、镇中两所中学所在的县城文化街中段,整车集服务、防控、打击于一体,能够快速高效处置警情。

近年来,大关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城乡视频监控网络、城乡一体警务网络和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全网覆盖、动态防控、无缝衔接”的城乡一体化立体防控网络,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在2013年、2014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民意调查中位居全省第8位、第7位,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授予大关县省级“先进平安县”荣誉称号。

全县注重社会面监控资源的整合,加强城乡视频监控网络建设。2013年投资600余万元开展 “平安大关”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在县城区主要街道普建摄像头的基础上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126个和视频抓拍高清摄像头10个。投资180余万元在8个乡镇实施“关河天眼”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在集镇主要路口、重点部位及复杂场所等安装高清摄像头107个。2014年又投资450余万元实施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三期建设,在公共复杂场所、人员密集场所、案件多发部位增加高清监控摄像头307个,实现了城乡全网覆盖、整体布防。2012年以来,通过视频监控破获刑事案件78起,现场查处治安案件815起,提供违法犯罪线索500余条。

建立社会监控资源共享机制,公安局对全县沿街企业、店铺、宾馆、网吧、居民小区等重点部位场所1700余个监控摄像头进行分级管理,利用互联网将城管、学校、银行等重点单位的社会监控资源进行整合,110指挥中心设立监控浏览终端实时监控,指导街面巡防,及时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公安局采取“统分结合”的运作模式,在8个派出所建立勤务指挥室与110指挥中心无缝对接,不断提升空中巡逻、视频侦查、监巡对接等应用能力。

全县创新建立 “分片+巡线+守点”的城区街面警务模式和“4+1+10”基层警务模式,实现警力无增长而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的效果。

建立 “分片+巡线+守点”三维化街面巡防网格,县城以十字路口为中心,将城区划分为南北巡控区4个巡控网格,巡特警大队2个巡控组30名干警、3台巡逻车在街面动态接处警、常态化巡逻。目前,街面警情响应时间由过去的5至8分钟缩短为3至5分钟;以城区“5分钟控制圈”为标准,以时段为侧重点,以地段为控制点,以季节为转换点,确定城区4条徒步必巡线路、5条车巡重点路段,采取车巡和步巡相结合,最大限度将警力向街面延伸,投向警情;以4个巡防网格为基本面,在城区农贸市场、超市、医院等20处治安最复杂的重点部位建立“警银亭”,以“警银亭”500米范围作为巡控圈,公安干警实行白天巡逻、夜间巡守。

建立“4+1+10”基层警务网络,围绕麻昭高速公路、太华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设立大桥、青林、太华、火车站4个警务室开展防范工作,在全县交通网络中心麻柳湾设立1个警务站开展查缉堵控、就近接处警等工作,与各乡镇派出所形成“点线面”整体联动防控网络。按照“属地、就近、互补”的原则,各部门及时互通警情、迅速联动补位,做到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社会治安联防,形成“全警延伸、网上网下一体化管控”的工作格局。

在深入推进“五个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社区警务机制改革,创新1村1名平安建设管理员、1乡镇1支义务应急处突队伍的 “1+1”基层防控模式。

城区派出所社区民警的管辖区域以自己的居住地为轴心,向周边延伸,全天候、不间断地开展群众咨询、治安巡逻等活动。各派出所在农村路口的适当地方设立警民联系点,以该点为圆心,服务辐射周边1公里范围,形成“1公里警务圈”。各警民联系点统一设置醒目规范的警务标识,公布社区民警和协警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和每周集中接待时间。

在全县83个村(社区)两委委员中选配83名平安建设管理员,强化本村治安防控工作。按照“1乡镇1支义务应急处突队伍”的运作模式,全县建立9支1527人的义务应急处突队,参与治安防控工作,开展治安巡防、消防安全、抢险救援等工作。

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机制,按照志愿队伍和职业化相结合、义务巡逻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及学校、医院、企业等内部单位保卫等组织力量建设,全县建立82个治保会、317个调解委员会、109支义务治安联防队、501个邻里守望组和303个内部保卫组织。今年 8月,公安、教育等部门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保人员开展了安全保卫技能的培训。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