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云视角丨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眷恋的土地——缅怀中国真空冶金先驱戴永年院士

 2022-01-29 22:11  来源:云南网

1月27日,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他为社会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人生一辈子,总要为人类社会做点有益的事。”这是戴永年经常说的话,也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条。

虽然中国的传统冶金有悠久的历史,但相比于真空冶金来说,花费不消收益却不高,虽然真空冶金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一个“空白地带”,哪怕在世界范围内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少之又少,但为了国家发展的目标,学成归来的戴永年开启了自己60多年的真空冶金之旅。

戴永年院士 昆明理工大学供图

1959年,在简陋的实验室中,一个小型真空炉前,戴永年开始了他的真空冶金长期研究。

21年青春,戴永年造出了第一台真空炉,看似简陋的真空炉显现出巨大的技术优越性——1天能炼400千克锡,而占地面积、建设投资和人工耗费都只是传统技术的七分之一,这给了戴永年极大的信心,往后的日子里,他更加醉心于研究,技术难关也不断得到了突破。

戴永年院士工作照 昆明理工大学供图

1977年,戴永年和他的伙伴们研究的焊锡真空脱铅新工艺获得了成功,大幅度提高了锡的回收率;

1981年,戴永年将焊锡真空脱铅工艺广泛地应用到真空冶金和新材料制备领域,降低生产污染及原料浪费;

经过他多年不懈的奋斗,国家的真空冶金技术逐渐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虽然在戴永年不懈地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成果不断,但戴永年为了使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后继有人,他主动请缨率先在国内开设了真空冶金课程及实验,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悉心指导。

戴永年院士鼓励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学科为国家经济发展做更大贡献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 供图

他俯首教台诲人不倦

1977年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锡冶金》教材,被列入国家优秀科技书目。以他牵头编著的《真空冶金》为我国真空冶金的第一部系统专著,获1990年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主编高校教材《有色金属真空冶金》29万字。这些著作在生产和教学中为培养我国有色金属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1983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一路走来,戴永年的研究之路并非坦途,但怀着报国之心和一腔热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我研究真空冶金分离铅锡合金持续了近20年,其中失败、或出问题多次,经过近20年才成功,若中途困难时动摇,就没有今天了。”

2000年,年逾古稀的戴永年被查出了膀胱癌,不过病痛并没有阻止他停下脚步。手术期间病房便成了他的办公室,躺在病床上给研究生上课、指导论文,拖着虚弱的身体仍然坚持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

戴永年院士。昆明理工大学 供图

学生眼中的戴永年是严格的,他常常对学生们说:“时间有限,每天就短短二十四个小时,年轻时如不珍惜时间多学点,到老便一事无成了。”

学生眼中的戴永年也是平易近人的,在戴永年回答谁是他最得意的门生时,他说,学生都各有各的优点,不论是师从他继续搞真空冶金研究的,还是另起炉灶,向新课题发起冲锋的,都很有作为,很了不起。

敬业勤勉的精神体现在戴永年的教学和科研中,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着先后培养指导出的6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分布在国内外冶金材料产业、管理、教学的重要岗位上,有的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真空冶金专家。

戴永年院士工作照 昆明理工大学 供图

201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领域的研究伴随着云南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也在飞速前进,谈到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戴永年颇为感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真空冶金研究领域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因此,他也激励年轻一代科技人员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幸福了,各项事业都发展得很好,我热爱伟大的祖国,愿意为祖国贡献一辈子。”

他为国为学慷慨解囊

戴永年院士夫妇平时生活非常简朴,但为了学校的发展却时常慷慨解囊。早在2015年,戴院士夫妇就捐资设立了“昆明理工大学创新奖”,2019年3月,戴永年及夫人以个人名义捐赠30万元人民币,设立“昆明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专项基金”,用于该校创建“双一流”大学相关工作开展。

戴永年和妻子

“我现在90岁,自昆工建立之初,我随云大矿业系调入昆工,至今也已经65年,受学校之惠很大,常思给学校回报。”资金捐赠仪式上,戴永年院士曾这样说道。

戴永年毕生扎根边疆云南,长期从事矿冶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攻克了有色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多项世界难题,在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锡精炼技术淘汰了传统方法并推广至世界所有炼锡厂,他带领着课题组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以及“锂的真空冶炼新工艺”已被国内外的40多个企业应用,已创造产值数以亿计。

“立于德,成于学,展于创,益于民”,戴永年常常挂在嘴边的这12个字,正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云南网 综合整理自 人民网 光明网 新华网 云南日报 云南发布 滇池晨报 昆明理工大学网站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标签 >> 人物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