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民生实事温暖人心 ——昭通市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报道之三

 2022-01-29 11: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苹果成群众致富“金果果” 本报记者 蔡侯友 摄

为农村留守妇女发放“母亲礼包” 本报通讯员 刘群凤 摄

免费发放学习用品 本报通讯员 胡华玉 摄 大山包一级公路 本报通讯员 柴峻峰 摄

昭通市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学史力行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431”工作机制,市委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发扬勇敢善真的政治担当,抓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项工作,脑装群众所需、心系群众利益、脚走群众路线、手办群众实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千家万户急难愁盼问题,增加民生实事答卷的温度与厚度,用万千群众的笑脸绘就一幅幅美丽画面,凝聚起共同推进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办好万千实事让各类群体感受暖心温度

破解一个难题,化解一份民忧,赢得一颗民心。

家住昭阳区永丰镇绿荫社区的王钰涵因早产导致大脑缺血缺氧,3个月大时经医院诊断为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四处寻医多年仍不见好转,不能爬行、跪立,更不能站立、行走。2020年底,拮据的父母不得不放弃治疗。昭阳区残联在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中得知情况后,立即将王钰涵纳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对象,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在家长的陪伴、医生们的帮助下,从练习爬行开始,一点点做起,一天天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钰涵目前已可独自行走,父母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得到“雪中送炭”福利的不止王钰涵一人。

昭通市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为18930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679名残疾儿童通过康复重获新生,4561名残疾人适配了辅助器具,让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精神点亮人生;围绕5万移民“能致富”,巧家县规划移民后扶项目111个,投资8830万元实施移民综合配套项目102个,启动建设卫星工厂8个,让移民在支持大国重器建设中共享幸福生活;聚焦254.9万农民工“劳有所得”,该市累计开展挖机、电焊工、水电工等各类就业培训32.53万人次,推动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并帮助29252名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56858万元,让农民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美好期盼,申报2021年建设幼儿园项目159所,新建、改扩建高级中学20所,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学有乐教”转变;为让病有所医,昭通市在全省首家建立医疗保障呼叫中心,实现医保部门与参保群众无缝连接,并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市239家医疗机构在平台上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价52%,常用药品最高降价83.54%,有效破解了药价虚高、以药养医的困局;聚焦妇女儿童办实事,发放创业资金1.21亿元,打造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巾帼扶贫车间28个,让11658名妇女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并通过互联网筹集善款,为全市妇女儿童发放“母亲礼包”、健康盒子8429个,传递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时刻把革命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幸福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把交通改善、发展产业、民生保障、关爱英烈后代等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镇彝威巧”革命老区群众心坎上……

这仅是昭通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各类群体感受暖心温度的一个个缩影。

昭通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拿出以积极工作的态度勇于负责、以遇事不避的精神敢于负责、以谋事干事的能力善于负责、以善作善成的结果真能负责的勇敢善真政治担当,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勇办急事、敢办难事、善办愁事、真办盼事,为各类重点群体提供充分又便利的保障服务,知冷暖、送温暖,生动诠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党群干群鱼水关系。

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市10148个党组织制定民生实事计划23783件,办结22864件,办结率96%;151443名党员制定为民办实事清单117242件,办结112079件,办结率95.59%。

“431”工作机制保障万千实事落地见效

为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昭通市探索创新“431”长效工作机制,把“我”与办实事有机融入,把为民情怀与办实事有机融入,把转变工作作风与办实事有机融入。切实增强为民办实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通过调查研究、信访排查、驻村走访三条途径,深入广泛收集民情民意,精准列出计划清单;建立市级整合、县级统筹、乡村实施三级联动实事办理机制,形成办实事、解难题的强大合力,确保所列实事清单列得精准、办得实在;建立列出计划清单、台账销号管理、随机检查考核三项制度,压实责任、精准谋划,确保实事办理落细落实;建立群众回应机制,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

昭通市委书记郭大进在全市处级领导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守为民情怀,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对待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关心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办好民生实事。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11个县(市、区)现场办公会,逐一明确发展目标路径,一批民生领域的项目相继开工。全市18.7万名党员冲在一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下沉一线办实事、解难题,真正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

用好“三条途径”听民声,落实“三级联动”解民忧,是昭通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显著的法宝。各级党员干部深入民情问题最集中、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冷暖最关切的地方,主动上门拉家常、问冷暖,把群众眼中的小事、急事、难事转变成党员干部的大事、要事和家事。

29年来一直久拖不决的市委党校辕门口家属区不动产证登记办理得到解决,81792本不动产房屋登记证书免费送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手中;18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逐步启动;2356名退役军人解决“两保”接续问题;692名听障人士免费装配了助听器,听到世界美妙的声音......随着任务清单一项项销账,民生礼包一个个送达,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滋润。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昭通市围绕既富口袋也富脑袋目标,向重点乡村选派了1289支驻村工作队4030名队员,建立动态监测帮扶、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利益联结、股份合作、志智双扶“五个机制”,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困难,消除返贫风险40119户171729人,让185.07万人脱贫群众过得更开心、活得更幸福;着力构建网格管理、便民服务、治安防控“三大体系”,实施感恩教育、文明提升、技能培训、激励引导“四大行动”,推进智慧社区服务、幸福餐厅暖心、搬迁群众增收“三大工程”,认真为群众排忧解难,让一步跨千年的35.47万名搬迁群众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成色更足。

同时,建立“有部署清单、有办理过程、有办理结果、有考核评估”的闭环机制,把严和实的作风贯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过程,让群众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与温度。

实事办得好不好,看的不是靓丽报告,而是百姓发自内心的评价。全市各级党组织利用各种载体,主动对列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计划清单、办理结果进行广泛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以群众回应精确调整坐标,让群众“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不满大胆说”成为新常态。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率达99.6%。

“四项工作”有机结合擦亮万千群众幸福底色

2021年9月13日,昭通新闻网对昭阳区通江路、和兴街、尚苑街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进行了公开曝光,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迅速进行了整治。目前,这几条街道秩序井然,面貌焕然一新,施划了停车线,车辆停放整齐规范,违规建筑已被拆除,“僵尸车”已被清理,街道变得整洁了,人居环境变美了。

这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在昭通大街小巷、服务区、网格区,总能看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身着红马褂,头戴志愿帽,搀扶老人、清理牛皮癣、反诈骗宣传、劝导不文明行为、清扫垃圾……一场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会战正在火热进行。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昭通市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党员积极参与、干部主动联系对接的工作思路,从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着手,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有机结合,同安排、共部署、双推进,从关键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聚焦解决群众的小事、琐事和烦心事,深入推进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用一项项硬核措施,擦亮万千群众的幸福底色。

抓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机制,机关单位与街道社区开展组织联建、活动联办、实事联动、工作联抓“四联”活动,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目前,全市1059个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3.29万名在职党员到住地社区报到,为民办实事3.6万余件,为社区解决实际困难6000余件,形成了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良好格局。

把“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坚持高位推动、示范带动、全面发动,领导干部带头参与村庄规划,带动3.2万名在外公职人员、4.8万名基层干部、4030名驻村工作队员、1.4万名乡贤能人参与全市1116个村(社区)村庄规划。截至目前,已举办培训班756期8650人次,撰写调研报告1500余份,召开分析论证会2562场次、村情恳谈2.6万场次;形成资源清单2.32万份、问题清单1200份、项目清单1116份,提出意见建议3.58万条,储备项目3.9万余个,落实规划资金7995万元。

在规划家乡的同时,发挥回乡干部人脉、资源优势,动员他们力所能及为家乡人民办1至2件好事实事。回乡干部发动捐款,筹到资金4万余元,为大关县寿山镇小河村新田村民小组安装太阳能节能型路灯25盏,照亮群众夜晚出行之路;彝良县钟鸣镇回乡干部毛兴国、李洪波主动联系电商,线上帮助群众销售枇杷1.5万多斤……截至目前,回乡干部共办好事实事1.2万件,参与志愿服务9.5万人次,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

聚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打造集贸市场,大力实施“舌尖文明”绿色食品行动,把“食”事办实,让群众吃得放心;抓好农房抗震民心工程、保障性住房暖心工程、老旧小区改造舒心工程、城市宜居称心工程,把“居”事办优,让群众住得舒心;聚焦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三大行业规范管理,投放共享电动车1万余辆,加强背街背巷道路改造和乡村道路建设,把“行”事办妥,让群众出行顺心,有效实现了办实事与创文明同频共振。

来源:云报客户端  记者蔡侯友  通讯员  胡华玉  马祎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学党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