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春走基层】昭通靖安新区:为搬迁群众铺就创业就业路

 2022-01-28 18:11  来源:北纬29度

临近春节,昭阳区靖安新区的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不少搬迁群众正在基地采收菜心。尽管已经61岁,来自彝良县龙海镇的搬迁群众孙正兰依然干劲十足。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年纪大了,在外找工作很困难,在家门口建有蔬菜基地,我在家里也闲不住,到这里来上班有一年多时间了,工作也不算辛苦,一个月有2100元的工资,也够贴补家用。”

“下楼进厂门,上楼进家门,现在不仅住的敞亮,连挣钱都这么方便,只要手脚麻利点,一个月挣3000—5000元没有问题,孩子读书的环境也很不错,学习也有了保障,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了!”见到江群芳时,她一边熟练地赶制着车间里的衣服订单,一边健谈地聊着搬入昭阳区靖安新区的新生活。

以前,江群芳一家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依靠老公在外地打工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2020年,江群芳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入了靖安新区。住房问题解决了,又想就业的她得知开在家门口的就业扶贫车间在招工,便踊跃应聘上岗,成了一名车间工人。从此,她过上了“交通便利、就业稳定、服务周到”的好日子。

江群芳说:“扶贫车间让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既能带小孩,又能照顾老人,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我觉得政府的政策挺好的。”

“我们狠抓岗位的收集和配对工作,掌握了安置区配套产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和产业基地的岗位需求情况,通过和几家劳务公司对接以后,掌握了大量的外出务工就业岗位,通过未就业人员的就业意愿和岗位进行匹配,能够让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都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岗位。靖安新区就业产业办主任肖贤国滔滔不绝地介绍。

不等不靠谋新路,自力更生奔小康。搬迁群众当中的能人脱颖而出,他们有技术、有思想、有胆识,通过政府指导支持下创业,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脱贫,还带动了大量搬迁群众共同发展。苗族小伙韩万忠就是其中之一。

韩万忠店里精美的服饰琳琅满目,墙上挂满各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此外,还有民族特色的背带、抱枕、小人偶等商品,吸引着路过的人们。正在缝纫机前专心工作的韩万忠娴熟的缝纫技术让记者目瞪口呆,只听见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一条条具有苗族特色的花边就被缝在了布上。

“搬出来以后,什么事情都好做,也好挣钱了。”韩万忠说。入住后,看到社区里很多人都穿着苗族服饰,这里搬来了不少的苗族同胞。他便萌生了开一家苗族服装店铺的想法,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2021年4月,韩万忠创办了苗族工艺制作展销车间,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苗族服饰,解决了22名苗族妇女的就业问题。

“苗族妇女擅长针线刺绣,我们有订单就让她们来给我们做,用计件的方式给与报酬,或者用我们的材料制作出来挂在我们的店内销售,不仅可以给她们带来收入,也能让她们照顾家庭。”

“服饰店要做大,还要招更多的人。”韩万忠说,下一步,他打算和社区群众一起把服装店做大做强,传承非遗技艺。

靖安新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了来自昭阳、大关、彝良、永善、盐津、镇雄6个县(区)的搬迁群众9200多户4.06万人。近年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目标,我市坚持“搬迁安置同发展产业紧密结合”,建成蔬菜、食用菌大棚3000个、扶贫车间2.5万平方米,以就业扶贫为重点,通过专业招聘、公益岗位、创业扶持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的同时,建立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精准掌握就业需求,积极开展劳务对接,拓宽就业渠道,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得下、留得住、能致富。截至目前,靖安新区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1756人,已就业20614人,就业率达92%。

一个个扶贫车间,一派忙碌;一张张幸福笑脸,恬淡惬意。从瓦片房到楼房、从深山到城区、从务农到务工,从打工到创业,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让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农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光景,变成了融入城区的新市民。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

校对:胡远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标签 >> 新春走基层 2020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