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城人物故事丨杨顺财:篾刀守匠心 竹编传三代

 2022-01-25 12:50  来源:北纬29度



“这是簸箕、背箩。”“这是用来蒸饭吃的……”1月20日,记者在昭阳区德育街75号看到,许许多多的小木甑子、蒸盖、簸筲、箕箕等各式各样的竹编手工制品挂满了竹木农具餐具店,十分惹人喜爱。

店主杨顺财已届花甲,竹编手工艺陪伴他走过了20多年的岁月。记者了解到,杨顺财一家1990年从四川来到昭通后就开始做手工竹制品,根根竹丝细如发丝,把把篾刀锋利无比,但杨顺财的巧手之下,却如活物一般,编制的竹具变化无穷,让人惊叹。

杨顺财告诉记者:“店内最畅销的是小木甑子,主要用于蒸米饭,外部略像木桶,但里面篦子为竹篾编成的向内、向上略拱的圆锥形蒸底,因此有许多小孔,放于鬲、或锅上蒸食物,甑底是可透气的木板或竹篾编成的圆形底,老一辈人最喜欢用它来煮饭,蒸出来的饭呈颗粒状,不会成团,并且味道香醇,不易馊,比电饭煲煮出来的饭味美得多”。

说起自家别具一格的木甑子时,杨顺财自信满满地说:“制作的材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采用较坚韧的斑竹、攀枝花树等,这样做出来的竹编品就更加结实耐用。”

记者了解到,甑子手工制作的流程虽然并不繁琐,但每一道工序都得经过多次打磨,制成一个6寸大小的甑子需要花2小时,若是30寸的话则需2天时间,售价在30元至600元。


前些年,单是一年的批发就可达2万多个,靠加工销售各类竹制品,杨顺财一家人的生活很殷实。如今随着塑料、玻璃制品等渐渐取代了手工制品,年销售只有5000个左右,不过相比其他家来说,生意还算勉强,大多数靠老顾客电话预订。

即使生意不如以往,但当问及杨顺财为何能一直坚持做竹编工艺品20多年的原因时,杨顺财骄傲地说:“因为这是一门传统手工艺,我的老岳父把手艺传给了我,不管能不能赚钱,我都要把它传给我的儿子,儿媳妇。”说到这里,杨顺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如今我年龄大了,4年前我就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我的儿子一家,现在他们也已经出师了,我的手艺可算是后继有人咯。”


勤者多得、能者多得,艺不压身。这些年来,杨顺财一家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制成各种生活用具、农业用具和以及工艺品,深受老百姓青睐。

在昭通人的记忆中,竹编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竹编手工艺的传承,是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匠人精神的体现。

昭通日报记者:聂孝美 实习生 谢厚然 杨婷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标签 >> 昭阳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