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聚焦“六大战略”:万众一心防返贫

 2022-01-19 10:42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昭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对昭通提出的“三个定位”“四篇文章”要求,以市第五次党代会新一轮“六大战略”为着力点,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频道不换、重心不变、力度不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万众一心防返贫

2021年初,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严格落实“五个决不允许”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上下联动一起抓,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五个决不允许”是决不允许1户脱贫户返贫、决不允许1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回流、决不允许1 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没有充分就业、决不允许出现排查不到位导致返贫、决不允许出现风险但帮扶不到位的情况。

“五个决不允许”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要求,更是毫不动摇坚守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的红线。

高位统筹调度 压实政治责任

2021年,全市始终坚持聚焦防止返贫底线不放松、聚焦主题主线不动摇,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不定期研究部署、调度安排、督促推动。全年召开市委常委会6次(含市委全会1次)、市政府常务会4次、领导小组会议4次、专题会议13次,对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和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围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重点,建立了“月排查、月研判、月调度、月督促”机制,市级每月召开1次调度会议,县、乡、村每月集中研判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情况,行业部门每月汇总筛查、分析比对到户到人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化解风险。建立暗访工作机制,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牵头,整合行业部门力量,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不定期暗访,实行清单化管理、责任化落实、台账化销号,以问题整改倒逼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推进。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要求,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带头研究谋划,调度安排、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落实联系县挂钩乡包保村制度,带头靠前指挥,一线作战,示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身沉一线抓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作表率,持续深入开展遍访行动,深入一线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有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市直部门主动服务、选派优秀科级党员干部担任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等,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沉。37名市级领导联系各县(区)抓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工作,选派4034名工作队员组建1289支工作队驻村帮扶。

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筑牢精准预防返贫防线

为了更好地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全市深入落实“一平台三机制”四个全覆盖要求,健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常态化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制定《昭通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建立“找政府APP”线上受理和干部走访部门比对线下排查“双线并行”的常态化监测预警帮扶机制,精准识别“三类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在线上,推广运用“找政府APP”平台,引导群众有困难通过APP求助,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和部门快速响应机制,做到及时回应、及时帮助。目前,全市“政府救助平台”共收到群众申请30778件,均已办结。在线下,依托县、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每月遍访群众,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构建起市、县、乡、村分级负责,行业部门分口把关的常态化排查预警帮扶体系,及时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相继部署开展了巩固脱贫成果遍访、“回头看”,精准识别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等工作。截至2021年12月1日,全市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三类对象”共53342户222365人,其中未消除风险对象23101户94755人,均已落实帮扶措施。

完善“三机制”全覆盖 扎实做好搬迁后续扶持

2021年,昭通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产业帮扶全覆盖、集体经济全覆盖、扶志扶智全覆盖“三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产业上,以苹果、竹子、马铃薯、花椒、天麻和特色养殖为代表的高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成功创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两个、特色县两个。推荐申报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5户,规范提升合作社941个。35.83万户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已与1696个合作社、730家企业建立“双绑”机制,“双绑”率达86.65%。在集体经济方面,按照“无的要有、有的要强、强的要优”的思路,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年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市、县两级统筹整合资金7890万元,对481个“薄弱村”进行扶持,全市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薄弱村”减少至123个,至年底全部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在扶志扶智方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居民素质提升,截至10月底,完成就业培训44.9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21.63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518期,覆盖群众7万人次。全市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达83.91%、88.49%、92.8%。

紧紧围绕35.4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坚持以全面提升就业帮扶、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水平为抓手,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在安置8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提供岗位推介、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变“无序输出”为“有序输出”。目前,全市19.76万搬迁劳动力已稳定就业18.32万人,就业率达92.7%。在迁入地以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建设和公益性服务岗位开发等为重点,以“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搭建农村劳动力就业示范基地,多渠道增加本地就业岗位供给。通过统筹安置区产业基地、蔬菜和食用菌大棚以及周边企业等岗位资源,结合搬迁劳动力就业意愿,累计带动4万人就近就业。在迁出地依托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对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采取市场化方式,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流转经营,统一规划,规模发展,保障搬迁群众权益。全市140.81万亩“三块地”已盘活利用137.43万亩,盘活率达97.6%。依托大数据平台,对搬迁群众户档案实行“红黄绿”分类标注,对应“日访、周访、月访”精细化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已建成44所学校、33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5个警务室(派出所)、44个便民服务中心、30个就业服务站,安置区市政道路、一水两污、农贸市场、社区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部投用,搬迁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通讯员 何少文 文/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