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1-15 11:48吕翼、刘建忠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重器之基——巧家县白鹤滩水电站移民纪实》发表于《民族文学》2022年第1期。看标题中的“重器”二字,就能感受作品的大气磅礴与作者的豪迈情怀,犹如奔腾的金沙江一泻千里,好似装机总容量1600万千瓦的白鹤滩水电站巍然屹立。
2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全景式地报告白鹤滩水电站修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既有宏观细线条轮廓,又有微观感人细节;既诠释现实精神,又挖掘历史底蕴,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笔者在拜读这部长篇作品时,并不觉得冗长,因为作家特别注重剪裁,“沙汰其枝叶”“约取其本根”;在描写人物时,凸显其个性,力求真像活;在表述时,倾注其激情与思想,再现场景,增强现场感和艺术感染力。
打开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激情澎湃的抒情与赞美,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走向新胜利的新起点,是伟大祖国更好服务人民生活的大举措”,还是抒情韵味十足的散文化句子“在这方热土,天堑在英雄们的脚下,变成了通途,跨过它,离胜利就更近了。硝烟已散,鼓角远去,金沙江刻下的传奇战史让人难忘”,以及每一个准确而又巨大的数字——用156天完成5万多移民大搬迁、3万红军主力全部渡过金沙江、整整5年1800多个日夜等,洋溢的都是慷慨激昂的赞美之情,为家乡、为人民、为祖国而歌的豪迈之情。作为本土作家、当地记者,吕翼和刘建忠亲历一线,亲眼见证了祖国和家乡人民创造奇迹的壮举,深深地被建设者们坚忍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攻坚精神鼓舞,被老百姓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震撼,被脚下这片热土滋养,被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作品文采飞扬、感情充沛,犹如滚滚江水,一路凯歌、气势磅礴,震撼读者的心灵,激荡读者的情感。品读这些激昂的句子与数字,犹如看到了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好似听到了发自内心的民族精神所激荡出来的澎湃赞歌。
饱满的感情让《重器之基》旗帜鲜明;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引领读者探寻到精神的根源,使其作品更加厚重。两位作家花了不少的笔墨梳理巧家历史文化:从介绍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白鹤滩”名字由来,到逐一介绍名胜古迹“杨柳古渡” “北圃榴红” “魁阁倒影”等;从红军巧渡金沙江到专家组勘察试航金沙江;从罗炳辉将军到龙云主席等,无不彰显了家乡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出现代精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先辈的精神、历史的底蕴、文化的厚重,都被一一传承、发扬光大,并体现在白鹤滩水电站的修建与移民搬迁工作中。
《重器之基》描写的场面宏大,历史跨度巨大,描写人物众多,非常切合标题“重器”与所抒发的豪迈之情。但与此同时,必不可少的细节描写,既丰富了内容,又使感情更加真实细腻,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鲜活,也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比如,描写华东院驻巧家的办公楼里的灯光,整整5年,1800多个日夜,几乎都没有熄灭过,设计人员熬更守夜、加班加点。这段描写非常有现场感,读者的眼前好似看到漆黑的夜晚,一座小楼,灯火通明,异常醒目。再比如,描写村民在空地上放炮仗庆祝的场面也是如此——震耳欲聋的炮仗声,腾起无数红色纸屑,又纷纷落下。而刻画赵远顺形象时,作家先以环境描写“炊烟深处,寒风吹过”来衬托;接着是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站在山顶上的赵远顺,踢了踢腿,然后又展了展双臂,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大寨镇,不由得心生一阵温暖……”这些细节描写,非常具体细腻,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更加真实感人,人物形象也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作为 “行走的文学”,调查采访是报告文学写作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采访、田野调查,两位作家记者确保作品的真实性,体现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灵魂。作品既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整体真实,也有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客观真实,还有体现时代脉搏与民族情感的精神真实,既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还有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和文史兼容的复合性,全面体现了当代报告文学的综合特质。
最后,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作品的语言特色。绝大多数自然段,首句都非常简练,或总起引出下文,或抒情渲染,或引经据典。作家要表述某些政策方针、深刻思想、学术问题时,为了使表达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常常引用当地的民歌、谚语、歇后语来表述。比如:“哥哥闷头钻刺柯,头尾不顾滚下坡” “顺得好,牛过得去;顺得不好,针都穿不过去”“ 三文铜钱摆两摊——一是一,二是二”……用“全身砸得稀巴烂,只留一个嘴壳壳”来形象表达真干事、干实事的精神,不能只有一个“嘴壳壳”,在移民搬迁工程上,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这种表述,很接地气,便于理解。再比如,由“树无根,也就无叶”引出领导包保制度的重要性,强调建立 “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都是移民工作者”工作责任体系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句子,都是作家在实际的采访与调查中所得,增加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此外,作品中还有许多诗化的句子,彰显了作品的文学性。为突出解决移民搬迁遗留问题的重要性,作家用“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的句子引出探讨;为了强调电站修建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巧家高温天气等困难,先用“浪花总是顺着扬帆者的路开放的”的佳句渲染;为了突出移民干部是移民群众的“主心骨”这一观点,使用了非常有哲理的诗句“没有一颗珍珠的闪光,是靠别人涂抹上去的,那可是自带光芒啊”突出强调。
作家在《创作谈》中说,为了真实报道“天下第一难”的移民搬迁,他们有责任调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挖掘搬迁过程中移民干部和群众的各种心理纠葛和喜怒哀乐,讲好他们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每一个感人故事”。作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重器之基》将现实性、新闻性、文学性有机融合,以重大现实意义的题材,提炼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主题,真实而艺术地谱写了时代奇迹、民族精神。读《重器之基》,能听到历史的声音,现实的声音,还有精神的声音,交响成最美的时代赞歌。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作品中的“题记”:“人民是最伟大的评论家。古老的白鹤滩江河巨变,它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仅能建造世界顶尖级的水利枢纽,还能够实施世界上最伟大、最平稳、让百姓最满意的水利移民工程。”从中,读者更能真切体会到《重器之基》的现实意义。
作者 尹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