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1-08 12:32严冬时节,从滇东北的高原来到湘江边上的长沙,总觉得这里气候格外温和,人的性格格外温婉。橘子洲头的橘子跟家乡出产的橘子一样,甜蜜、多汁。中午吃的湘菜跟家乡的菜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来到毛泽东、杨开慧故居,看到毛泽东塑像后面拱门正中主席手迹“故园”二字,蓦然一个激灵,是了,我心里感受到的那个词正是这两个字。
位于清水塘的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是他们共同生活了一年半的家,也是他俩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1923年4月,毛泽东赴上海党中央工作,杨开慧带着孩子继续在此住了一年多,于1924年5月才搬走。
每个美好的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开头,杨开慧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女儿。1918年,杨昌济在北京大学任教;为领导“驱张运动”,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到达北京,最初就住在鼓楼北面的豆腐池胡同恩师杨昌济家中。正是这次北京之行,他收获了爱情,与杨开慧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那时候,在北大红楼小道的树荫下,在陶然亭湖畔,在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在“驱张”的游行队伍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有一次,他们在陶然亮湖畔散步,毛泽东笑着问:“听你的朋友说,你爱作诗,最近有什么大作?可否诵给我听听?”杨开慧吟诵起来: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抽赠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日夜幽思永,楼台人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不久,毛泽东的恩师、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因病逝世。毛泽东处理好恩师的后事后,回到了湖南。就在这年冬天,杨开慧以“不作俗人之举”的勇气,没要彩礼,也没坐花轿,更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独自提着一个皮箱,装了一些衣服和日常用品,与毛泽东自由地结合在一起。
1921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在旅途中,深深思念妻子,遥望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不由得落下相思的泪水,写下了《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时,正值湖南早期党组织创建,是毛泽东最忙碌的时候。
1921年,毛泽东以湖南第一师范教员的身份租下了清水塘二十二号房屋,与杨开慧在此居住工作。
走进这栋青瓦砖木结构的房子,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后侧是杨开慧母亲向振熙老人的房间,还有厨房和卧室,总面积100平方米左右。那时候毛泽东的薪水是每月8块大洋,这房屋的租金却花去7块大洋,小家庭的拮据是可以想象的。但是,这房屋承载的幸福也是可以想象的,在共同理想的支撑下,情投意合、伉俪情深。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岳母帮衬着带孩子。
如果时光可以停驻,这样过一辈子是多幸福的事。
在长沙市展览馆,毛泽东手迹《贺新郎·别友》特别引人注目: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家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这是毛泽东1923年离开长沙去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所作,表达的是情投意合、两情深重的情感。
1927年,毛泽东受党组织委派,去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杨开慧送别丈夫,这一别,竟成为两人的永诀。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队伍上了井冈山。在那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刚到井冈山时,毛泽东曾用暗语给杨开慧写过一封信,她收到信后,如获至宝、欣喜万分。后来,由于时局凶险,地下交通网遭到破坏。此后3年,夫妻二人音信全无。
在之后几年里,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坚持革命工作,其艰难可想而知。杨开慧回到了老家板仓,长沙的群众为了保护杨开慧,故意向外传播她牺牲的消息,以此迷惑敌人。所以,毛泽东派人多次到长沙打听妻儿的下落,得到的全是杨开慧已经牺牲的消息。
1930年7月,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打下了长沙。何键听到长沙失陷,立即调集15个团合攻长沙,彭德怀即令红三军团撤出。何键回到长沙,异常恼怒,为了报复,他命令警备司令部缉捕杨开慧。杨开慧知道风声很紧,但因为要布置板仓一带党员撤退,没能及时离开板仓。不小心被一个姓陈的侦缉员发现了,报当地团防局捆绑了杨开慧和帮工陈嫂。何键派了长沙一家有影响力的报馆记者去看杨开慧,提出:“一不要你写悔过书,那是对人格的侮辱;二不要你交出地下党的名单。只要你答应一个条件马上就能出狱。”杨开慧警惕地问:“什么条件?”记者缓缓地说:“发表一个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一口拒绝:“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我对毛泽东的爱超过自己的生命。”半个多月后,也就是1930年11月14日凌晨,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来到陆军监狱,看守长站在院子里,长呼一声:“提杨开慧!”难友们一齐向杨开慧的监房望去,只见杨开慧穿了件新白布上衣,外面罩着蓝旗袍,在两个看守的监视下,缓缓地从监房里走出来。8岁的长子毛岸英在后面哭着叫“妈妈”,但杨开慧看也不看,她不想让敌人捞取政治上的好处。长沙市中心的识字岭刑场一声枪响,杨开慧英勇就义,时年29岁。
毛泽东40多天以后才通过报纸了解到杨开慧不幸遇难的消息,哭着给杨开慧娘家的亲人写起信来:“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托人把信和100块大洋捎给杨开慧的母亲。周恩来这时已从苏联回到上海,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他怕敌人对孩子下毒手,便让地下党的同志把3个孩子接到上海,由地下党照管。毛岸龙不久夭折,毛岸青在辗转中脑部受伤。中央又把他们送到苏联国际保育院学习生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毛岸英、毛岸青才回到延安,父子得以相聚。
革命烈士的牺牲和努力,在时代飘摇的背景下,成为照亮新时代的一缕曙光,唯有这座清水塘,见证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爱情、亲情和永恒的悲痛。
1957年,毛泽东再作新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纪念杨开慧烈士: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1982年3月10日,人们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在杨开慧卧室后墙离地面约两米高处的泥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书信手稿。1990年8月中旬,再次修缮时,又从卧室门右上角的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杨开慧的书信手稿。两次发现的杨开慧的书信手稿,主要内容是记述她对毛泽东无尽的思念和忧伤。尤其是第一次发现的手稿长达4000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叫《偶感诗》,原文如下: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翅,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作者 刘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