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流淌在血脉里的根性写作

 2022-01-08 12: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和历法,文化积淀厚重,作者从族群深处承接下的众多文化元素,被他的创作文本大量吸纳,由此,作品的创作风格充满民族性和生命活力。吕翼的小说,我基本都读过。因为同是彝族的身份,他的作品总让我倍感亲切。他也是目前为止,我跟踪作品而写评论最多的作家。从之前的《风过杨树庄》《疼痛的龙头山》,到《寒门》《岭上的阳光》《比天空更远》等,所有作品都没有离开他的母族,以及族群心灵图景或灵魂寄居,小说集《马嘶》同样显示出这一写作特点。

小说集《马嘶》的创作范围涉及彝村、乡间民俗、金沙江流域、乌蒙山脉及县级官场,作家的民族性体现浓重而深厚。通读全集6篇小说,其中,《冤家的鞋子》《马嘶》为历史题材,应算为上下篇承接关系的小说。民族特性与地域特色,造就了整个故事的起因与发展。历史上,彝族确实有抢亲的风俗。所以,小说的开篇是彝族汉子乌铁骑着他最心爱的,名叫“马老表”的枣红马,把汉族姑娘开杏抢走。这两篇各有侧重、总情节描述的作品,从开杏对乌铁的怨恨,到无奈再到接受,叠加成一双纳好的布鞋的最终归属而层层展开,并在这个起因中完成了上下承接的故事延续。这两篇作品没有“去历史化”,启用了抗战时期的大背景环境,引入滇军各民族子弟参与抗日的历史元素。这个情节线的设计,使作品的精神构建变得高贵而悲壮。吕翼凭借自身的民族认知,准确地把控地域文化内涵,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建立了族群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共生体系。作品的根性写作还体现在《冤家的鞋子》的结尾,从战场九死一生返回且失去了双腿的乌铁,面对要给他穿鞋的开杏,颤抖了一下说:“没有必要了,算了吧。”《马嘶》的结尾是,见到开杏的初恋,即将奔赴陕北的汉族青年胡笙,乌铁说:“开杏,把你做的那双鞋给他吧,只有他才配穿!”战争与民间的融合描写,将边地民族原始记忆中壮美的血性,彝族汉子的硬朗和柔情与愧疚,坦荡荡直呈于文字间。吕翼说过,他的写作,是将民族的精神张扬和重塑。一位彝族作家,迸尽全身的温度,塑造这样的同族男人,他对族群的热爱,毫无掩饰地表明是源于根脉。

少数民族作家与族群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深植骨髓的精神牵绊。作为金沙江流域土生土长的彝族作家,吕翼的写作是留在族群中的写作。尽管他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但是他的创作界面是基于乡村族地诠释中的延伸。他的作品诉求,仍然是从现实和精神的原乡向外行走。

彝族传统的家支习俗和毕摩文化对吕翼产生的影响,在他本集小说中均得到展现。如,人去世,要请祭司念消灾经、指路经、取魂经;家族支系间的追杀,称为打冤家;彝族不与外族通婚;出门前,要杀鸡看卦;毕摩和苏尼,可以作法等。吕翼的民族意识与其生活的乌蒙山脉密不可分,对族群的往昔和现状的反思,作为作品的基础底色,吕翼系列小说也给予了此类释放。《逃跑的貔貅》《来自安第斯山脉的欲望》《命定的石头》《割不断的苦藤》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前三篇讲述了普通彝族村民不同的故事。这份族群情怀和立场,是一种流动的血脉,在人物塑造的选择中,常以成年男女来体现。如《逃跑的貔貅》中的舍且和芬芳;《来自安第斯山脉的欲望》中的二娃、卓雅和格布;《命定的石头》中的觉布和阿枝,马宽与英姿。这些人物表面是族人外化的形式,但实质是内化了。外在,以经济至上的价值观,在改变着彝人淳朴的内部视野。社会的现代进程,商品经济取代了祖辈流传的自然经济,理智与非理智的行为方式,使族人的世界观发生着改变。明清思想家王夫之有言:“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吕翼正是清楚全面的“所以然”,所以他作品中人物及故事必然没有离开族地,必然是在乌蒙大地上艰难生存的生活原型。他们在现代进程中迷茫和迷失过,但是,不管过程如何,都依然保持着顽强努力的内心,保存着族性中的尊严。《割不断的苦藤》很有官场小说的味道,充满忧患意识及悲悯情怀,主要人物以悲剧结束,写作风格也较以上几篇小说略有不同。民族成分弱化,人物、语境、言词、情节脉络等,铺陈了官场中的拘谨和小心翼翼。苦寨里,吃百家饭长大的辛苦,官至副县长,最终因权力产生的傲娇,让他忘了他为苦寨割去苦藤的初心,终了只好自己作了了断。这部小说的根性写作转向以传统叙事的形式拓展,与审美传统和审美习惯紧密相连。文学是人学,源于根性的文学,依然是把人性、道德伦理放在审美关照下进行的。

无论历史或现实,吕翼作品的现场和在场,必置于族群人物、地域风物里,而人物与风物必相互照应、互相渗透。作家有意将人物和风物放置于乌蒙山水中这个整体加以考量,几个故事的人物塑造就体现出了时代背景的庞大影响。

莫言称,乡土是他的根;同样,族群也是吕翼的根。 吕翼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觉,他的彝族身份强化出了他独有的民族眼光和民族意识。写作中,他一直保持着深扎的状态,所以,他的文字行走是有根的行走,写作也是根性的写作。小说集《马嘶》没有停留在族性层面的猎奇上,而是深入族群的内部,以特有文化背景推动全体作品的进程。

作者  师立新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文苑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