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1-06 10:30市博物馆于2011年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是市内唯一一座综合型博物馆。现在,更多的观众能走进博物馆,喜欢上博物馆,零距离享受博物馆文化,触摸昭通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我为博物馆的亲和力而点赞。
过去,博物馆与百姓之间有着不少距离。“10多年前,我参观过一家博物馆的雕塑展览。雕塑的标识牌上只有作者名字和雕塑名字,没有介绍雕塑的材质,我看质地像木料,也像金属,还像石材。各种材质的特性不同,办展览的不介绍,我们观众怎么知道啊?真的看不懂!”说起那次观展,唐女士至今仍有遗憾。
在以往的观展感受中,“看不懂”似乎很常见。“看不懂”与参观者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有关,当然也与博物馆、美术馆的策展布展密切相关。博物馆面对的观众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士,要让普通观众获取知识、增长见识,达到开馆的目的,就要让观众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让策展布展的方方面面更细致、更人性化。
市博物馆推出的《远古足音·悠久历史》《革命老区·红色记忆》《民国昭通·喋血抗战》《团结家园·民族风姿》《文光溢彩·人才辈出》和《吴家林影像馆》等展厅,亲近乡土,面向百姓,将晦涩难懂的历史文化知识转化为普通百姓能够看懂并接受的文字、声音、图像等,讲解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知晓。所展示的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内容,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让人既亲切又亲近。“观众去博物馆,为的就是要看到‘真东西’。市博物馆里展示的人和物,就是本土本地的,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能更好体验文物原真性的好场所。”唐女士真诚地对我说。
虚拟博物馆是特别值得点赞的。近两年来,市博物馆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虚拟博物馆”,让那些受时间、经济和距离制约不能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也能通过“直播”“云游”博物馆。
“直播”已成为当下的热点文化。事实证明,博物馆做网络“直播”不仅不会“掉粉”失去观众,而且还能普惠更多观众。特别是那些在大山深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无论他是谁,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都可以打开手机,看到他想看到的展览和文物。博物馆在承载历史文明之中也融入了当代文明,借助“互联网+”成为亲民、便民、惠民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