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1-05 09:31水电建设,移民先行。移民幸福,社会稳定。
截至2021年底,昭通市实施水利水电工程481件,移民搬迁安置20.42万人,其中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大水电站搬迁安置移民16万余人,搬迁人数居全省第一。
如何做好水电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让20余万移民群众“住得下、能融入、会致富、更幸福”,2021年以来,昭通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用心用情用力为水电移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千方百计让移民群众在支持大国重器建设中共享幸福生活。
当好楼栋“大管家”,化解群众生活之愁
移民群众搬入新区后,原有的行政区划、人员组成、关系结构、生活环境被打破,同时面临着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性格心理、个体认知、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如何让移民群众住得下、能融入?楼栋长起着关键作用。
巧家县聚焦白鹤滩水电站5万移民群众,统筹整合村组干部、包保干部等力量,将7个安置区722栋移民安置房划分为533个网格,选派3180名干部职工挂包到户,1000余名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楼栋长,当好楼栋“大管家”,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交通疏导、隐患排查、卫生检查工作,24小时在线帮助移民群众解决电路和网络故障及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等。
据悉,移民搬迁后,昭通市把移民安置房划分为网格,由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楼栋长,全过程协调解决移民群众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用热情、周到、全面的贴心服务赢得移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等结合起来,对安置区定期进行消毒,带领群众清扫公共卫生、清除楼道垃圾、墙面小广告等,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全市共解决水电移民群众各类困难和问题17600余个。
夯实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能够有效促进移民安居稳定。
建活动中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停车场,缓解停车难;构建视频监控体系,以大数据信息化建设和运用为抓手,提升群众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各县(市、区)最大限度地回应移民诉求,不断完善基础实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移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基础设施的变化。
水富市顺应群众期盼,争取环境绿化整治项目资金114万元,在向家坝水电站移民安置区——云富街道温泉社区改建停车位60个,补植、修剪绿化树203株,新建休闲亭两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2盏、门禁系统两套、健身器材10套,项目于2021年10月25日完工,有效地改善了社区的基础设施、移民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
2021年7月至8月,大量降雨导致巧家县金塘镇部分村组道路出现塌方,金塘镇迅速采取措施,把畅通群众出行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大事来抓,为群众出行打造畅通、安全、舒适的道路通行环境。
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巧家县蒙姑镇对十里坪安置区主路、支线、户间道周边空闲地块进行清理,新建配备门禁系统的停车场8个,划定停车位3000个;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建成平安乡村视频作战分中心,实现移民安置区24小时视频巡查和轨迹追踪。
在永善县务基镇锦屏村,村中主要道路两旁农户的墙壁上,一幅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法规、移风易俗、家庭美德等内容的文化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弘扬了文明新风,提升了群众文明素养。
狠抓产业就业,铺筑移民致富之路
为解决好移民后续发展问题,昭通市组织包保干部逐户开展家底清、政策清、配套清、产业清、就业清“五清”摸底,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推动”的要求,坚持把移民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作为水电移民后期扶持的头等大事来抓好抓实。
巧家县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推送、跟踪稳岗、技能培训等工作,引进8家人力资源公司进驻移民安置区常态化开展就业招聘,实现21793人稳定就业;开发首批公益性岗位400余个,不断拓宽移民群众增收渠道。巧家县大寨镇打造500亩红米和1000亩甘蔗种植基地,同步发展稻田养鱼、红糖生产,配套建设休闲农庄、农特产品交易市场,促进移民群众可持续发展。
2021年3月,水富市投资320万元,实施马脑村、高滩村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罗岩至文星生产机耕道建设1235.6米、人行便道1000米、灌溉管道4950米、公厕1座、垃圾房1座、八角亭4座等,项目于8月底顺利通过验收,破除了制约种植业发展的瓶颈,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
(记者 唐龙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