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12-29 09:41北纬25°6'7",东经101°25'29"——云南省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
刺绣陈列室里,展示着各式彝族服饰,从上百年的袖片和服饰,到具有时尚彝族元素的新装。
彝族是中国西南境内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穿的是神话,绣的是历史”,彝族服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彝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服饰款式达300种之多,为中国民族服饰之冠。服饰色彩不但是物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负载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
近年来,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坚持以村党支部发挥示范引领为核心,运用“党建引领+”模式,致力推动乡村振兴,先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云南省委表彰为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而彝族刺绣,也是紫溪彝村在弘扬民族服饰、加快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一个引领和缩影。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增强发展支撑力
紫溪彝村位于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溪山的北侧,是进入紫溪山半山休闲旅游圈和都市农业旅游圈的必经之地。
27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移民搬迁的村落。为了支持楚雄西静河水库建设,群众从吕合镇钱粮桥村委会西静河整体搬迁。
“刚搬迁时,这里是一个集少数民族、移民、贫困于一体的村落,当时人均年收入只有506元。”楚雄市紫溪镇紫溪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兆华介绍,2013年,为了支持广大铁路复线和楚南一级公路建设,紫溪彝村再次整体搬迁到了现在的地方。
目前,紫溪彝村一组和二组共有89户396人,居住着汉、彝、苗、白4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比例高达91%,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
即使是搬迁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紫溪山北麓,紫溪彝村群众人均年收入,也仅有6000余元。
2013年3月,紫溪彝村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结合紫溪彝村易地搬迁新建和原址提升改造,按照大紫溪山旅游区建设规划发展布局,分为美丽乡村建设、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生态(都市)休闲三个层次建设。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紫溪社区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实施传统农业与特色林果“双轮驱动”提升工程。在做优做精紫溪高山山药、百合等优势农产品的同时,推动建设紫溪木梨、云南红梨等优质林果种植基地,着力打造紫溪“梨花海洋”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截至目前,共发展种植各类生态绿色蔬菜、特色林果300余亩;2020年实现产值580余万元。”
张兆华介绍,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牵头成立中草药产销协会,开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大力发展重楼、续断、何首乌、白芨、黄精、天冬等中药材种植;开发熊胆粉、葛根酒等医药保健产品,形成以彝药种植加工和彝药康养、彝医诊疗为核心的彝医药全产业链。
“依托紫溪山天然公园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引进滑草场、鲜花谷、庞业农林庄园等休闲娱乐项目入驻发展,建设森林健康步道、森林半山酒店和康复疗养中心,着力创建集休闲观光、健康娱乐、养生养老、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带动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同时,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农村电子商务进乡村行动”。注册“七彩紫溪”电商品牌,推动村庄变景区、山货变商品、农户做商户、乡愁促消费,形成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电商企业带动、农村群众参与的电商发展良好态势。
2020年,通过“七彩紫溪”电商平台,带动农户参与电商销售、企业直接销售的紫溪镇特色林果和生鲜农产品3.5万余件,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万元。
“党建引领+乡村旅游”,增强发展吸引力
漫步在紫溪彝村,处处山清水秀,房舍错落有致。
火把广场上虽然不大,但浓缩了彝族祭火塔、十月太阳历柱、十兽图腾柱等元素。广场上每天有小镇居民自发开展的彝族歌舞活动,让彝族风情更原汁原味地展示在游客面前。
近年来,紫溪彝村充分发挥国家4A级景区紫溪山区位优势,依托“中国第一彝村”的文化旅游名村品牌,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移民群众迈出了从“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坚实步伐。
结合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定位,紫溪彝村整合各类资金,不断完善民居、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供游客休闲娱乐的火把广场、村标广场、廉洁文化主题广场;打造青松湖、日月坝、葫芦坝等水体景观和村民房前屋后“小桥流水”生态景观,致力成为昆明—大理—丽江旅游黄金路线重要节点。
“根据游客出行向高端、特色、自由、深度的发展趋势,引入休闲养生、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户和企业兴办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实现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乡村体验等科学完整的业态布局,满足新业态下游客吃、住、娱、购、体验等多元需求。”
张兆华介绍,紫溪彝村按照“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紫溪风光、农家田园、特色林果等资源,大力发展采摘农业、观光农业,积极培育田园风光、民俗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带动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依托紫溪乡村旅游联合党支部先锋示范作用,大力推进“党支部+企业+农户”合作发展,以民族歌舞、民族餐饮、民族节庆核心业态为先导,鼓励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参与紫溪彝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探索以“企业主导开发、能人带动开发、村民联合开发”等形式,组建彝村旅游合作社,引进有实力、善运营、懂旅游的企业投入乡村旅游。
目前,成功打造出“彝族松毛长街宴”“火把街农货市场”“彝族演艺表演”“彝族火把节”等乡村旅游民族文化项目;并吸纳农户通过入股、租赁、流转等方式实现增收,充分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仅2020年,紫溪彝村全年旅客接待就达2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450余万元,群众户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增强发展驱动力
紫溪彝村两次搬迁的历史事件,无不贯穿着党的光辉照耀。
村史馆里,一张张照片,讲述着紫溪彝村的发展变迁。
楚雄市地方志办公室敏锐地捕捉到紫溪彝村两次搬迁、沧桑巨变背后所蕴藏的史料价值,率先提出建“紫溪彝村村史陈列室”的建议。并于2014年初派出史志专家深入紫溪彝村,会同市、镇政府和相关单位对陈列室的功能定位等进行创意策划、科学论证,并全程参与和指导紫溪彝村村史陈列室建设和布展。
历时近半年,2014年7月,紫溪彝村村史陈列室正式向来宾和游客开放。
“通过村史馆,我们要起到饮水思源,铭记党恩;传承文脉,留住乡愁;成风化俗,教化民众的作用。”
张兆华介绍,紫溪彝村按照“党建引领、网格连心、服务为先、多元联动”的思路,创新网格化管理服务群众载体,积极搭建村级代办点、村级便民服务平台,做到“小事不出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同时,深入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
通过建立“党小组+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三支队伍,提升达标“村级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移风易俗红黑榜”三个平台,规范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个制度体系,开展清廉村居建设,着力化解农村公共管理事务起步难、群众活动开展难、互助守望坚持难等基层治理瓶颈,引领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建设,做到治理强、发展强,用高质量治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另外,充分发挥党组织团结动员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村荣誉室、廉洁文化广场、青松湖畔开设学习教育村史讲堂、廉政讲堂、彝风讲堂“三个讲堂”,通过感悟家乡变化、感受廉洁文化、欢唱彝歌乡音,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主题教育,成为转化群众自我振兴的力量源泉。
“紫溪彝村二十载搬迁越搬越好、老百姓一辈子跟党走永不后悔。”
这副对联张贴在了村史馆的门上,也烙印在广大彝族群众的心里。
这,就是紫溪彝村从“搬迁村”蜕变为“旅游村”的历程。(文/张密 图/洪晓霞 贾翔)
来源: 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