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乡愁洱源打卡地”系列报道|洱源:苍山不墨千秋画 洱海无弦万古琴

 2021-11-26 10: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洱源县凤羽镇文庙院子里,那棵已有数百年历史的银杏树,晃动的树叶,依然在讲述着岁月流逝的痕迹。文庙外的暖阳里,白族的老人们,享受着幸福晚年的安逸时光,感恩着岁月的恩赐和时代的美好。银杏树俯视下的山坡上,有新建成的慢城农庄,这是一处以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和高端产品为主的企业。他们要让文创艺术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珠联璧合,将凤羽打造成世界最大的露天艺术殿堂。正如凤羽的推介语一样——“中国的乡村,世界的凤羽”,“我们不走向世界,世界会走向我们”。这是慢城农庄的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方向。而洱源,正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洱源,因高原明珠洱海源发于此而得名,位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中部,214国道、大丽高速公路、平甸公路穿境而过。洱源境内资源丰富,素有“高原水乡”“温泉之乡”“梅果之乡”“乳牛之乡”和“中国温泉之城”等美誉,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三营郑家庄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右所西湖被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洱源县确定了“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和建设国际一流温泉康旅城”的发展定位。探索生态农业+文化艺术+乡村旅游(健康生活目的地),即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综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筑牢了乡村振兴基石。

2020年,洱源共接待游客155.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31.51亿元。目前,全县共有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家、星级酒店1家、旅行社1家、旅游服务网点3家、旅游企业232家,旅游接待房间5722间,旅游接待床位10679张,旅游从业人员2400人。

沧桑的历史被沉淀进岁月深处,温情的时光正在蔓延,滋润养护着洱源这片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

时光,让这里变得越来越美好。

软乡村:建设成国际一流温泉康旅城

北纬26°3'36",东经99°2'57"——洱源县牛街乡,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地热资源丰富。

古往今来,人们汇聚于此,不仅为了交换物资,还要享受牛街的独特物产——温泉。这里“十里一潭,五步一泉”。每至春季农闲,四川、贵州和云南其他地方的人都会结伴而来。白天在温泉中浸泡,夜晚就在温泉旁点燃篝火,歌舞娱乐,过上几天不同寻常的神仙日子。

在看完香格里拉的迷人风景、泸沽湖的人间仙境、玉龙雪山的皑皑白雪、茶马古道的岁月印痕、丽江古城的历史洇染、大理的“风花雪月”……在红尘中翻滚得疲惫的游客们,仍念念不忘洱源的那一捧温泉。

洱源县和牛街乡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温泉产业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加快牛街地热资源开发,打造具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区。

牛街温泉小镇的发展,只是洱源县利用热田资源、建设国际一流温泉康旅城的一个缩影。

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和大自然馈赠的温泉间,只隔着一层云雾缭绕的距离。每次的俯瞰,都是一种重新审视。

洱源县温泉资源丰富,素有“温泉之乡”美誉,2010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中国温泉之城”称号。全县热田区面积5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4个热田区,温泉资源兼具广泛性和集中性优势,富含数十种矿物质,属医疗级珍稀温泉。

洱源县围绕把温泉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建设国际一流温泉康旅城目标,编制了温泉保护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了温泉产业提质升档,构建了“温泉+”产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品牌化、品质化、高端化发展之路;搭建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以温泉为主题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酷农业: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北纬26°3'36",东经99°2'57"——洱源县牛街乡上站村,小米辣主产区。

今年,仅上站村的4个自然村,就种植了小米辣新品种大叶红800余亩。而牛街乡共种植小米辣4900亩,产值约为2944万元。小米辣收入,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现在,上站村经济作物基地将继续在产业转型上积极探索。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更多的种植户;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持续稳定群众增收,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牛街乡西坡村灯草湾的山坳里,1200亩面积的山坡上,种植着5万棵苹果树。虽已初冬时节,山坳深处,依然有些果树上挂着深红色的糖心苹果。

在上海浦东新区高东镇及洱源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协调下,西坡灯草湾苹果基地与上海农夫果园达成收购协议,每年收购苹果10万斤以上。通过网上销售、订单等,近几年灯草湾苹果年产值达150万元。

不但是小米和糖心苹果,洱源的很多土特产品也加入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行列。

目前,梅子产业已成为山区绿化荒山、保持生态平衡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优势产业。

木瓜不仅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木瓜花开及果实成熟时节,带动了茈碧湖畔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洱源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将发展木瓜作为绿化和净化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来抓。

今年以来,洱源县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在狠抓乡村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快“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有21个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正在组织4家新型经营主体申报认证13个“三品一标”产品。

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洱源县立足创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实际,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发展壮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俱佳的地方特色产业。梅果、木瓜、山药、百合等名土特产业,已成为洱源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同时,洱源县还将具有较好的历史声誉、较大的消费群体和潜在市场空间、风味独特的山药、荷包豆、百合、莲藕、海菜等名特产品,列入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和亮。产品销往大理、丽江、兰坪、香格里拉等州市,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融艺术:创建世界最大露天艺术殿堂

北纬25°59'35",东经99°57'28"——洱源县凤羽镇,一个古老的乡愁之地。

时序分明的十二时辰,把无涯的时间平分进古镇琐碎的日子里,伴山伴水伴炊烟,有声有色有诗意。

山坡上,金灿灿的稻田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成熟的稻穗随风摇曳——那里,是慢城农庄打造的“梦幻空中稻田剧场”。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稻田剧场首秀和日本笹川和平财团理事长大野修一的到访,以及首届凤羽白米丰收节的举办,让这里迅速成为大理境内的又一处网红打卡地。

在凤羽,这样的打卡点随处可见,风柜图书馆、天空的草帽美术馆、古村落乡愁公园也将陆续建成……

这里,将把文创艺术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珠联璧合,把凤羽打造成世界最大的露天艺术殿堂。

如今的凤羽镇,被厚重的历史文化浸润着的一代代当地民族群众,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紧跟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引入先进的文旅理念。传统和前卫的碰撞,在这个古老的文化重镇,激发出别样的乡愁滋味;乡愁公园里,可容得下都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今年以来,洱源大力发展温泉康养旅游业,打牢国际一流温泉康旅城基础;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树牢全域旅游发展根基;加大文旅项目推进力度,全力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业,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慢生活:守望乡愁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北纬26°11'13",东经29°56'20"——洱源县茈碧湖镇海口村委会梨园村,一处世外桃源的所在。

这里,是明朝中叶阿氏土司后人避难的场所。村落周围,树龄为500年左右的古梨树有7480株。村口邻水的那里,有一棵600年树龄的古梨树,号称“千年梨王”。

500年后,这块梨园秘境才被后人撩起神秘的面纱。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探索深藏在罴鼓山深处的这个原始古村落,寻找着当年土司封印在这里的乡愁。

如今,梨花盛开时节,都会吸引来四邻八乡的人来观看,流连不去。花开时节,也是古村落的欢乐之时。孩子们在树下追逐嬉戏,白族的女人们在梨花下做着白族刺绣,男人们依旧渡水到山的背面耕种。

目前,梨园村、牛街村、下山口村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凤羽镇佛堂村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梨园村和郑家庄被列为云南省民族特色旅游村。

和凤羽镇的慢城农庄一样,这里也是守望乡愁的地方。

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筑牢乡村振兴基石方面,洱源县结合乡村振兴,先后编制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洱海北岸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洱源剑川白族乡愁旅游示范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可研及方案,科学指导乡村旅游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同时,开展农文旅相融合,探索凤羽模式。在凤羽佛堂村开展文创产品融入生态农业产业,探索生态农业+文化艺术+乡村旅游(健康生活目的地),即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综合发展模式,并逐步推广。(文/张密 图/刘文波)

来源:环球网城市频道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云南 省党代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