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11-25 15:422021年秋,我从杨善洲家门前走过。这个修建在斜坡上的农家小院,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这里是滇西,古代的边关重镇,流传着许多动人的镇守边关的爱国故事。秋日暖阳下,杨善洲家门前的烤烟已经采摘,还有等待采收的玉米带着少许绿色布满原野,清风中有蓝天白云掠过。我走进小院,仿佛走进了滇东北老家我祖父母乡村的老屋。堂屋里只有一个火塘和一张吃饭的竹桌子,两旁厢房里有简单的木床 ,天花板用竹篱笆搭成。灶房里的土灶黢黑,碗筷放在墙上的简易竹笼里,铁锅铝壶,一切都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农家生活的原色,与别的农舍毫无二致。
一天前,我去了不远处的大亮山。就是这农家小院走出去的老人退休后用22年的时间,带领村民把5.6万亩荒山变成了林海的大亮山。我在山上看到了他当年进山住的窝棚,用木棍作柱梁支撑,用篱笆作为墙壁,山风吹来,寒冷透骨。后来他住上用油毛毡搭盖的第二代改善住房,雾气缭绕中,寒湿依然沁骨。大亮山中,他最后住的最奢华的房子是用薄木板作墙、以青瓦盖顶的工棚,那是用他栽种的树林里伐下来的木材作材料搭建起来的房子。为了种树,杨善洲像乞丐一样到乡集街道上捡拾果核作树苗种子;为了种树,杨善洲22年住在山上的棚子里。昨晚我坐在工棚里的火塘边,前胸烤得滚烫,后脊背却依然发冷。我思索为什么这位老人本来可以到四季如春的昆明安度晚年,却选择了在这四面八荒的山中度过22年种树岁月。
据说,杨善洲上大亮山植树前,姚关镇人婚丧嫁娶的礼金是以桶为计量单位的水。荒山秃岭,涵养不了水分,人类生存所需的水已经流失殆尽。把大亮山变绿,让水流淌润泽苍生成为杨善洲卸任保山地委书记后对家乡百姓最大的心愿。这位滇西农民的儿子保持农民的本色,肩扛锄头走上了荒山,把5.6万亩荒山变成青山,最后把经营管理权献给了国家。
杨善洲已经于2010年10月10日离去,人们说那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日子,就像他的人生完美无缺。他离去的那一年,云南大旱、滇西大旱,但施甸坝子、大亮山周边的村村寨寨,村民们的水龙头依然流淌着汩汩清流,大柳水村变成了大流水村,人们不再为吃水发愁。
从杨善洲家门前走过,杨善洲家小院里果木青青,居住在家里的是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与她的儿子。杨会菊的儿子早年随杨善洲上山植树,因为造林运输树种油费超支,被杨善洲罚款300元,干了两年苦活没挣到林场一分钱。我问杨会菊,儿子被父亲罚款委屈不委屈?杨会菊说哪有什么委屈?公家的事该咋样就咋样。杨会菊今年已经70岁,我问她还下地干农活吗?她说天天都下地,重活干不了,但还可以帮儿子掰玉米,捡拾烟叶。说起父亲杨善洲,杨会菊说并不知道父亲是主政一方的地委书记,手上有多大的权力,有多了不起。自己从小就与母亲下地干活,与村子里的村民一样,靠种庄稼为生。与别家不同的是父亲长年不在家,没能给家里帮什么忙,苦活、重活都靠母亲一人承担。祖母、母亲和自家三姐妹没享受过父亲的权力带来的好处,父亲回家时也没有把物资和钱带回来。对于父亲把家人“农转非”的申请表压在抽屉一直没办理的事,杨会菊也没什么印象,仿佛那是别人家的事。杨会菊的儿子现在是一名村支书,这个言语不多的汉子带领全村人默默地种烤烟、栽玉米,走进人海里,就是一个与地为生的人。犹如他的外祖父,身是官员,形是百姓,心系众人,勤劳、善良、质朴,就是邻家一个平凡的人。
从杨善洲家门前走过,老人的家中家徒四壁,甚至没有一幅可以彰显身份的照片。他的照片大多在大亮山上,是人们在不经意中保存下来的。他的照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扛着锄头准备上山种树的形象,这张照片上的形象让他出现在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不忘初心”方阵彩车上,与焦裕禄、孔繁森等各个不同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站立在一起,是优秀共产党党员的形象丰碑。
从杨善洲家门前走过,我看到平凡的滇西农舍孕育出的不凡人生。我看到杨善洲家徒四壁,却又富有四海,他住在高高的山坡上,他拥有高过山顶的精神高地。他种下大树成为林海,他自己就是一棵大树,但余荫不为庇护一己私利的儿孙,而是天下人的儿孙。从大亮山流出的清泉,不为绕自家房前屋后,而为润泽苍生百姓。他是滇西农民的儿子,他是云岭大地的楷模,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作者:范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