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爱家敬业 比翼齐飞 ——记全国最美家庭常绍慧家庭

 2021-11-14 15:1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常绍慧和周元江是大关文化战线上的一对伴侣,他们在生活中相濡以沫、比翼齐飞,在工作中相互扶持、携手奋进。

常绍慧,今年58岁,曾担任大关县图书馆馆长15年,从事图书管理工作38年。曾获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称号,昭通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十一五”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并先后获得“昭通市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云南省省级文明家庭”称号。

周元江今年65岁,曾担任大关县文化馆馆长30余年,曾获云南省文化战线“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十一五”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及昭通市第二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

常绍慧周元江结婚30多年来,夫妻恩爱、家庭温馨,爱岗敬业、乐于助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不计得失、乐于奉献,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单位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肯定,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2016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夫妻俩与所在的工作小组发现地处高寒边远的挂钩帮扶村,孩子们除了几本教科书外,没有任何课外读物,无法学习更多的知识。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发动单位同事一起买来背篼,专门为交通不便的村子里的孩子们送去图书,并与孩子们一起看书、讲故事、做游戏。全国第一家“背篼图书馆”就此诞生了。

周元江说:“我们要把图书送给边远山区的小朋友,就确定了要成立一个“背篼图书馆”,去到偏远少数民族村寨。”

“周元江是“背篼图书馆”的志愿者之一。我们去过很多偏僻的山村,他都一直跟随,拍了很多照片,收集了很多资料,在这方面的工作上,周元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对于周元江的付出,常绍慧深深记在心里。

当年,在常绍慧、周元江夫妻及原大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大关县偏远贫困山区建立了4个“背篼图书馆”,2个留守儿童图书室,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得到了昭通市文化体育局的肯定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2016年6月14日,《中国妇女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云南大关:背篼图书馆情暖留守儿童》,中国文明网、新华网、中华女性网等各大媒体纷纷转载。随即,“背篼图书馆”事迹走上了中央电视台,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得留守儿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背篼图书馆”成了县委、县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背篼图书馆”的成员们也与当地群众成为了朋友。

常绍慧说:“虽然现在已经脱贫了,但是我觉得在文化这一块还是应该加强帮扶,要实现文化强国,我们图书馆的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

周元江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无论走到哪里,相机一直不离身,不放过身边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作为“背篼图书馆”的发起人、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周元江利用他手中的相机,把悦乐镇新寨村海坝苗寨的变迁也送上了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走到海坝苗寨,看到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后,我决定在那一年的春节策划海坝苗寨过春节的纪实摄影。我买了很多东西,苗族同胞们到山下来接我。然后用了7天时间,我就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周元江说,虽然过去了多年,但是当时在高寒山区与苗族同胞们一起过春节的生活场景仍历历在目。2005年至2016年,11年间,他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大关“苗族花山节”“苗族芦笙舞”“苗寨射弩”等保护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杰锋、张银清、杨兴明等人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个人出版了《大关·苗族文化大观》摄影集,编写并出版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培训教材。

常绍慧周元江风风雨雨在文化战线上共同奋斗了几十年,夫妻俩把这份辛苦而神圣的工作当成了毕生追求的事业。常绍慧说:“这是我们热爱的事业。在有生之年,能够把自己的一点点力量贡献出来,这也是我们毕生的愿望。”

(通讯员 申知铭)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新闻 文明城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