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张骞的“凿空”和丝绸之路的贯通

 2021-11-04 11:2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甘肃博物馆的张骞铜像,是我认为最能准确地体现张骞的勇气和担当的雕像。

骑在马背上的张骞,手持使节,目光坚毅地注视着远方,烈烈劲风吹拂着他冰冷而刚毅的面庞,自在甘泉宫从武帝手中接过使节节杖的那一刻起,张骞就不再言笑。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沉沉地压在他的肩上,他知道此行对汉朝的意义,也知道此行的艰辛。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过人间无数”。甘泉宫中,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和勇担使命的张骞风云际会,此时汉武帝19岁,张骞27岁!两个“神人”,一个眼神,就决定了中国西部那片广袤的土地的走向,决定了汉朝及以后几千年西域的格局。

对于张骞,史书上记录极少,只有《史记》《汉书》上有为数不多的记录,司马迁评价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张骞这个谜一般存在的人物,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大概知道张骞的生卒时间是在公元前164——公元前114年之间,活了短短的50年。公元前140年,张骞奉汉武帝刘彻之命出使西域,此时张骞27岁,而汉武帝还不满19岁!

27岁的张骞带着使命、带着行囊、带着100多人的使团,在匈奴向导的带领下,在没有军队的保护、没有GPS卫星导航、没有后勤供给保障,甚至连一张完整的地图都没有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渡过黄河,沿着驼马的枯骨,沿着前人留下的脚印,一路西行。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大漠的雄横和肩上的使命成了最佳组合,远方和责任则成了砥砺前行的动力,诗则不声不响地躲在不知哪匹马的驮架的旮旯里,像个乖孩子一样瑟瑟发抖、一声不吭。大漠的孤烟、长河的落日是张骞眼前最美的风景,也是张骞最凄凉的写照。黄沙枯骨、寒冷饥渴、衰草夕阳是张骞挥之不去的旅伴。不知多少次,张骞都认为自己将成为无数枯骨中的一具,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张骞在经历比唐僧还要多的磨难后,终于在“古道西风瘦马”中看到天边的彩虹!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说这话时已是数百年之后的唐朝,唐朝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张骞出使时的情景,没有诗,只有远方和使命;没有烂漫,只有忠诚和勇气。

不知是造化弄人,还是命运有意要考验一下张骞的诚意,在穿越河西走廊时,张骞一行遇上了最不想遇上的匈奴铁骑,100多人的队伍瞬间就只剩下张骞和向导。张骞汉朝使臣的特殊身份,匈奴没有杀掉张骞,而是把他扣留在茫茫大草原。就这样,张骞和向导成了匈奴特殊的客人,被扣留、软禁达十年之久。为了打消张骞出使大月氏的念头,单于给他送去牛羊、还给他送去匈奴美女,张骞有了自己的家,不久就有了自己的孩子,单于以为张骞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就会消磨掉勇气和责任,就会变得和常人一样平庸。

10年的时间,让张骞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变成满脸胡须的中年汉子,喝烈酒、骑骏马、说胡语,与匈奴人一般无异。只有夜深人静之时张骞会向东方遥望,眼中有泪光闪烁,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与汉武帝的约定,没有动摇出使大月氏的意志和决心。10年之后,张骞瞅准机会,和向导一起摆脱匈奴的羁绊,毅然西去。朔漠劲风吹拂着张骞不再年轻的脸庞,10年的磨砺,10年的坚韧,尽管使节的旌旗已经脱落,但责任和使命丝毫未减!

10年之久,世事沧桑,人事已经不知发生了多少变化,大月氏在匈奴和乌孙的挤压下,迁徙到更加遥远的大夏。在大宛的帮助下,张骞终于到达了大月氏,此时的大月氏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空间,也失去了原来的雄心,只想平静地生活,不想再和匈奴争锋。联盟不成,张骞顺道访问了周边列国,向他们宣讲汉朝的兴盛,宣讲武帝刘彻年轻有为,宣讲中原文明,说得西域诸国人热血沸腾、争相表态,愿和汉朝互通往来。虽然出使未能如愿实现联盟初衷,但张骞却在西域掀起了一股风潮!

载誉归汉的张骞,再次被匈奴扣留,还是原来的地方,还是原来的人,还是原来的待遇。但逃跑对张骞来说已不是难事,一旦有机会,张骞带上忠诚的匈奴向导,带上匈奴妻儿,骑上追风逐电的汗血宝马,星夜兼程、昼夜狂奔,终于在出使的第十三个年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长安。面见梦中不知思念过多少遍的汉武帝刘彻,回复使命,引见使节,献上礼品。此时,君臣执手相看泪眼,13年的艰辛忍辱,13年的翘首以盼,原以为不能再见,却等回一个不变的承诺,一场对世界的重新认识。

通西域,改变格局,改变世界格局的宏伟计划,就在君臣相顾的泪光中凝聚而成!一场汉朝和西域诸国的风云际会,一场让世界为之震惊的金戈铁马的大开发;一场汉朝国运的命运交响曲就这样奏响!

汉武帝和张骞规划着宏大愿景时,卫青、霍去病率领的铁骑西出乌鞘岭,漠北三战,封狼居胥,彻底扫清了西行路上的烟尘。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汉朝高效的军事机器,为西域和中原的交往提供了信心和保障。从此西域到中原的道上,日升月落、星移斗转、铃声不断、蹄声不息,各种语言、交相辉映,中原的物产、西域的特色西往东来,原来用于军事目的的五尺通道变成物流交易的坦途大道,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也促进了双方的发展,战争不能实现的目的通过和平的方式达成。从此,中原不再是区域,世界不再是概念,一切都变得触手可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中原风气为之一新。长河落日,大漠情怀开始充盈中原柔弱的文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叹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自恋,同时并行于中原文化的两端。从此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和商旅往来的驼铃足音组成丝路花雨的回响,西来的佛法在中原地区有了新的驿站,中原文明有了不一样的烟火!

汉武帝和张骞为世界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机遇!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西部地理变迁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这条纵贯东西、横跨欧亚大陆,长达数千公里的通道,长期以来缺少一个正式的名字。他仔细研究了通道的功能作用后,认为这是一条和平的通道,是一条沟通欧亚大陆、利济中原和西域各国的商贸大道,通过这条大道,中原和西域诸国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了中原和西域彼此之间的互利往来。商道上往来奔波的不仅是逐利的商人,还有国与国之间的信使,肩负着文化交流使命的使徒,许多战争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商道上的往来都能得以解决。中原的丝绸、茶叶、土布、铁器源源不断地输入西域诸国,而西域诸国的玉石香料、美玉良马、葡萄美酒也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原,尽管贸易路上风霜重重,但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人们总是不畏艰险、奋力前行,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商旅驿站。而“凿空”这条商道的汉朝,以及后来的历朝历代都小心仔细地维护着这条通道,保障其畅通,先后设置若干驿站、关隘、驻军都护府,长城、烽燧等军事设施,以确保通道的畅通,以实现利济天下的愿望。

于是,李希霍芬把这条流通了近两千年,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大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作者 孙志忠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