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2021-10-18 11:09云南昭通,地处乌蒙山腹地,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大山深处,曾经“路不通、业不兴、民生艰”,“昭通”之名的由来便寄托着人们除去乌暗、扫清蒙蔽的希冀。
如今,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百亿元级产业崛起于乌蒙之地,助推昭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切,得益于昭通市强势发力,做好产业培育文章,引进一批优质企业,重点打造出昭通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和天麻、花椒“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昭通是一个农业大市,让特色农产品远销他乡,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更离不开物流和品牌的赋能。”昭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以创新理念和超前眼光,着力招商引资、招财引智,为区域内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扫清了障碍。
让“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曾是昭通的市情,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昭通欠发达的主因。如何让“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昭通市开出的处方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围绕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部署,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候立体……典型的低纬度高原气候为昭通带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丰富多样、绿色优质的农特产品——昭通苹果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量70余万吨,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马铃薯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10万吨,扩繁技术获云南省科技创新金奖;作为天麻原产地,昭通天麻年产量2.4万吨,深加工产品涉及饮片、药品、日化等五大类30余种。
钱武刚是较早“嗅”到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和机遇的商人之一,凭借浙商勇于开拓、勤奋务实的精神,于2017年来到昭通投资建厂,在彝良县创办山益宝有限公司,把苹果、天麻、竹笋等特色农产品通过超高压技术进行深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把企业做得红红火火。
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产业发展突破口,昭通汇集起一批像山益宝有限公司一样的优质农业企业,全市高原特色农业综合产值超1000亿元,形成了一批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和一批1亿元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不再做别人的“第二加工厂”
打开泡沫盒,底层放上冰袋、中层放好生鲜产品、上层再放上冰袋、最后用胶带封口,接着装进礼盒进入物流……这一系列动作,志远泡沫制品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操作娴熟而连贯,他们手中的每一件产品都产自昭通本地。
这家本土包装制造企业的创立,源于钱武刚的一个“心结”。“昭通有好的特色农产品,但被别人拿走再包装,除了原产地是昭通的,其他的都不再属于昭通。”钱武刚说,在特色农业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昭通的产品包装、仓储物流等行业却发展滞后,尤其是在产品包装上几乎全靠外购,大大降低了昭通农特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
“这不仅仅是增加物流成本的事,更重要的是树不起、留不住、打不响昭通的产品品牌。”在相关部门支持下,钱武刚“一路绿灯”地完成了新公司的注册、筹办。他满脸兴奋地介绍,取“志远”之名,就是要为昭通的农产品找准市场、打通销路,“不仅要找到好‘婆家’,还要做靓‘嫁衣裳’。”
如今,钱武刚投资2500万元开办的志远实业公司正式投产,公司占地7600平方米,业务涵盖礼品包装盒印刷、环保泡沫箱生产、冷库制冰服务等,填补了昭阳区周边500平方公里的空白,同时解决350人就业,也让昭通和“第二加工厂”的处境挥手作别。
让“营商环境像空气一样清新怡人”
53.26亿元,这是去年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云上”签约的总金额。
为切实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昭通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挑战,改进工作模式、创新招商方法,以线上的方式邀请到80余家农业企业参会,重点推介了本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和5个发展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项目。
这只是昭通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一瞥。对于投资兴业的配套保障,钱武刚如数家珍:“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引资办法,从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如果在投资、上市、科研、出口、用工等方面表现突出,还会获得各种奖补。”
筑好凤凰台,引得凤凰来。在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上的精心投入,最终产生了集聚效应,一家做苹果汁的企业和一家做天麻饮片的企业,因所需的产品包装能够在志远实业公司“就地取材”而节省了成本,选择继续留在昭通发展。
曾经,外地的车用外地的泡沫箱,拉着昭通的农特产品走向市场,没有附加值,本地农民增收有限。而现在,类似志远实业的企业落地昭通后,用本地的车拉着自产的泡沫箱,不仅让昭通的优质农产品走了出去,还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营商环境像昭通的空气一样清新怡人”,市委、市政府的承诺变为现实,昭通实现“发展第一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在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的同时,也让全国人民记住了“昭通制造”和“昭通品牌”。
来源:农民日报记者 焦 宏 见习记者 赵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