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保宁:与四川以茶结缘

 2016-06-11 17:48  来源:

昭通新闻网讯(记者 朱德华 朱鹏)据昭通新闻网记者朱德华、朱鹏报道,兴隆乡位于盐津县境东北部,保宁是兴隆乡插在四川盆地的一个村,也是四川盆地向乌蒙山过度的第一个村。一面毗邻云南,三面毗邻四川(宜宾县、筠连县)。由于四川盆地暖湿气流从这里向乌蒙山爬升而在这里形成了多雾、潮湿的气候,特别适宜于种植茶叶。因为茶,两省文化在这里交会,保宁人与周边的四川人和睦相处,以茶结缘,相互竞争,却从来没有纠纷。

宜宾、筠连的茶叶起源于保宁

四川宜宾县、筠连县与保宁接壤的这片区域,历史上其实并不产茶,大规模种茶还是从保宁学的。

65岁的廖章权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初,保宁就开始大量种植茶叶,文化大革命前,保宁的茶叶种植面积就已经有上千亩,并建有两个茶厂。村民把茶叶背到与保宁相距十多公里的四川羊田、陈村去卖,颇受川人欢迎。但由于人背马驮,严重影响了茶叶的经济效益。1975年左右茶厂解散了,茶园分到户后,从集中连片到化整为零,保宁茶叶种植慢慢走入了历史的低谷。茶厂解散以后,留一个老年人看厂、看茶园。“保宁大队围子田,留个老者看茶园。”保宁村民于是编出了这个顺口溜来形容当时茶叶产业的萧条。

包产到户以后,保宁因交通问题不断砍茶树,保宁周边的四川各村因为村村通了公路,四川人便乘机从保宁引进茶苗进行试种,并获得了成功。

宜宾、筠连种茶反客为主,保宁人很失落

四川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政府给予补助,加大投入,改旱地和田地大力发展茶叶,并科学种植,大干快上,使四川宜宾、筠连一带的茶叶面积猛增至2万多亩,并逐步建立了17家茶叶加工厂。采、收、运、加工一条龙,以前是批量生产,现在是人性化生产,实行先订制,再采茶、加工、制作,产品主要销售到成都、重庆,茶叶从采到上桌只需48小时,物流速度相当快,有点“互联网+农业”的感觉。“早到3天是宝,迟到三天是草”,已成为所有茶厂老板的共识。

四川向保宁学种茶,引进茶苗,后来居上,反成为保宁种茶的师傅,保宁人很失落。

重振河山,跟着“徒弟”科学种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保宁曾经一度恢复到7个茶厂,可茶厂老板黑心,用面粉等造假,导致茶叶卖不出去,茶厂全垮了。杨长军在兴隆乡当党委书记的时候,提出要重振河山,将兴隆的茶叶产业发扬光大,但这时候,群众的信心已经严重不足。现任保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廖焕友说:“2007年,乡政府出钱买苗拖过来无偿送给群众,很多群众都不栽。原因还是交通的问题,公路成为装饰、摆设,有路无用,晴通雨阻。我当时是村主任,带头干,一步到位,5亩地全部种茶树。去年,到保宁的乡村公路进行了硬化,硬化后畅通无阻。村民发展茶叶的信心倍增。”

据兴隆乡党委书记陈云泽介绍,现在整个兴隆乡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5000亩,其中高产茶园10000亩左右,主要分布在保宁村,产值每亩10000元左右。田坝子水库的水主要浇灌保宁的田,现在水库维修,干涸了,但保宁的群众不急,因为很多田都变成茶园了。

茶商上门服务,茶叶摘下来就可以卖给茶商,收入的钱采茶人与种茶人五五分成,采茶的季节,半劳力、老年人、学生都能采茶叶,不择劳力,也不考虑技术。40多元1公斤,强劳力每天可采5至6公斤,普通劳力每天可采3公斤左右。学生每天都可以找五六十块钱,六七十岁的老人每天可找上百元。

一条措施,快速提高茶农素质

保宁附近有18个厂,其中17个在四川。过去,为了追求茶叶的产量,种植户大量使用化肥;为了灭虫,图方便,什么农药效果好就喷施什么农药。生产出来的茶叶农药残量超标,茶商受到消费者的抵制。

2013年,18家茶厂推出一项新措施,联合对茶叶进行检测,发现哪一户茶农的茶叶农药残量超标,一个村民小组的茶叶都不收购,以便村民互相监督。这一措施,使茶农素质迅速得以提高,一年就控制住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2014年开始,没有1户茶农给茶叶打农药的。

保宁人正谦虚向四川学习科学的种茶方法,如:老茶树更新改造,十年以上老茶树从根部往上10公分处锯掉,发起来的茶树就相当于新苗;防虫害用粘蚊纸、灭蚊灯;施肥用叶面肥、农家肥、茶叶专用复混肥。四川人深知“教会师傅饿死徒弟”的道理,这些技术当然不会主动教,保宁人只能擦亮眼睛、开动脑子,悄悄观察、用心思考,偷着学,反复试,多用点时间来掌握新技术。

保宁周边现有的18个茶厂,都是现代化的工厂,保宁人正在思考,重建当年的人工茶厂,因为这是保宁悠久种茶历史的象征,他们想用传统的制茶工艺来吸引游客,搞农家乐,让游客亲手采摘茶叶、当面加工,既感受保宁厚重的茶文化、又买到绿色环保的茶叶。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