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云南·生态篇】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藏于青山绿水万物间

 2021-10-12 22:0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共青团云南省委

联合出品的

10集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生态篇》

 

今天推出第五集

《云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



云南

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


在这里

26个世居民族崇尚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

形成自己的植物崇拜 动物崇拜文化

这些古老而朴素的生态信仰文化延续至今

这就是

云南最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依山傍水,大自然自古成为人们生存资料的唯一来源。他们取之于自然,并顺应自然,在世代变迁和发展中,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如珍珠般散落在云南大地的各个角落。


民族植物文化中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与秘密


裴盛基先生作为开创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先驱,提出“民族传统文化信仰为保护自然生态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观点。他认为“自然圣境”信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创建了云南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心。他就是把散落在云南大地上的这些智慧珍珠串起来并珍藏的植物学家


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创始人 裴盛基


裴盛基先生认为,植物是人类最伟大的朋友,他在植物王国的海洋里畅游了大半辈子。1955年,裴盛基师从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1960年,他跟随蔡希陶先生及同仁一路披荆斩棘,在西双版纳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热带植物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并且一干就是27年。


植物学家蔡希陶(右)和他的学生裴盛基(中)、

李延辉一起研究新发现的望天树标本


1979年8月号《人民画报》封面,

裴盛基与老师蔡希陶正在研究植物


由于长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裴盛基发现各民族有丰富的乡土植物学知识,其中很多都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并且这些可以吃的、用的、做药的植物,都有当地的名字和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惊喜的收获不断出现在裴盛基的野外考察工作中,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此踏上了民族植物研究之路,成为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



裴盛基先生接受云视网记者采访


裴盛基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与植物生死之交的故事。


1957年的秋天,裴盛基第二次参加高山植物考察。当时正值雨季,在翻越碧罗雪山垭口不远处,在海拔4000多米的一片开阔的山间草地沼泽区。裴盛基不小心踏到了一片漂浮的草丛上,顿时,他的两只脚都沉入了水中,不能自拔。如果用力挣扎,只会沉得更快。


此时的他无法自救,只能呼喊队员。同伴老吕熟知草地沼泽的危险,知道这片漂浮的草丛承受不了太大重力,所以不能用手去拉裴盛基,否则有可能两人会一起陷入沼泽中……此时旁边也没有其他行人,无人可以求助。


在这危急时刻,他们发现距裴盛基不远处,有一棵高七八米的高原野樱桃树。老吕计上心来,或许这棵树可以救人。于是老吕爬到树上,把靠近裴盛基最近的树枝压弯,让他用双手抓紧树枝,然后借助树枝的弹力,顺势把裴盛基从泥沼中拔了出来……最后,裴盛基得救了!这,就是他与植物生死之交的故事。


1986年,裴盛基先生在西双版纳访问傣医波岩扁


裴盛基先生在野外采集标本


虽然多年的野外考察工作中,各种险情不断,但是60多年过去,裴盛基先生回忆起惊险的那一天,回忆起老吕和那棵七八米高的野樱桃树时,依旧感慨万分。他说,自那之后,在植物学研究的路上他更加义无反顾,终身守护高等植物的生命之根,这也算是他对那棵救命小树的报答。


裴盛基先生在香格里拉荞麦地考察


2017年,裴盛基(前排左二)和同事在中科院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蔡希陶先生的雕塑前留影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植物有关的认知、信仰、习俗和神话故事等都属于植物文化范畴。植物文化不同于科学,但其中却蕴藏着无数的科学未知与秘密,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理想素材。裴盛基先生认为,这些植物文化是老祖宗建立起来,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这些财富最终成就了云南最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生物多样性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