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七彩云南:万物共生的奥秘丨植物界的大熊猫——漾濞槭重生记

 2021-09-30 09:12  来源:昭通新闻网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选择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这与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密不可分。在云南,群山与河谷纵横交错,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各类珍稀动物、植物、微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与自然和谐相依,造就云南成为全球著名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世界花园”。神秘的高原秘境中,孕育了哪些神奇动植物?人们在保护它们时,又发生了哪些有趣故事?相约COP15,聆听生物多样性之美,让我们一起在自然之声里探索《七彩云南:万物共生的奥秘》。

从被发现时的仅存4株,到如今实现人工繁育数量远超5万株,在改变漾濞槭濒危命运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们都经历了什么?为一个仅存4株的物种采取保护行动值得吗?让我们跟随曼妙的声音一起聆听《植物界的大熊猫——漾濞槭重生记》,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的故事里寻找答案。

相约COP15,聆听生物多样性之美。

欢迎和我们一起走进《七彩云南:万物共生的奥秘》。


今天,我们来聊聊拯救濒危植物漾濞槭的故事。

2008年10月的一天,时任中科院昆明植物园园长的孙卫邦收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包裹。

包裹里面装的是什么?又是谁寄给他的?

孙卫邦一脸茫然。按照包裹上留的电话打过去后,他才知道,寄件的是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石钟村的村民张国树。

包裹纸箱里装的,是三千多颗濒危植物漾濞槭的种子。

就是这个神秘包裹,让漾濞槭这种在世界上一度仅剩下4棵的濒危植物转危为安。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事还得从漾濞槭的发现之初开始说起。

漾濞槭(杨佳燕摄)

2002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的陈又生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石钟村马鹿塘小组发现了一种新植物物种,并命名为漾濞槭。

漾濞槭叶片外形酷似梧桐叶,背面还分布有白色的小绒毛。

因为被发现时只有4株,物以稀为贵,很多人闻讯而来,打起了漾濞槭的主意。

时任马鹿塘小组组长的张国树,承担起了漾濞槭的日常巡护工作。平常除了劝导村民爱护它们,还要防止牲畜啃食、不法分子偷盗。

张国树说,最初那段时间,遇到生人进山,自己都会尾随观察,生怕他们是来偷盗漾濞槭的。

光靠看守,不是办法。要彻底改变漾濞槭濒危的命运,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它的繁育问题。

漾濞槭本身花期短,人类活动又导致其植株减少,现存植株之间距离远,授粉有效性不高,结果率低。即使授粉成功结出种子,种子落地后,由于适宜种子萌发的环境遭到破坏,发芽也不容易。

漾濞槭(杨佳燕摄)

要想挽救漾濞槭濒危的状况,关键得突破授粉和种子萌发两大关口。

最初,科研人员曾指导张国树尝试嫁接,但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张国树想了个土办法:到了漾濞槭花期,把一棵树上开花的枝条剪下来,绑在另外一棵树上,没想到竟然授粉成功了。当年秋天,他就收获了一批漾濞槭种子。

有了种子,如何种植繁育呢?

陈又生托付张国树将种子寄给了孙卫邦,希望通过孙卫邦及其团队的育种繁育经验,攻克漾濞槭种子育苗的关键技术。

孙卫邦不负众望,在收到种子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9年的2月份,育出了1600株漾濞槭幼苗。这些幼苗有的种在了昆明植物园,有的回迁到了漾濞槭的原生环境中。

好消息接连不断。

2014年,孙卫邦的学生陶丽丹又在野外发现了漾濞槭的12个分布点,共577株。

漾濞槭(杨佳燕摄)

靠着种子育苗,漾濞槭苗木由少到多,先后繁育出数万棵。这些繁育出的漾濞槭树苗,大部分都被回迁种植到大理的山林中,彻底改变了漾濞槭濒危的命运。

为了一个仅存4株的物种,付出这么多的努力,值吗?答案是:值得。

在自然界中,如果一个物种灭绝,将会引发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致使其他物种出现生存危机。这就是“灭绝滋生灭绝”效应。是的,对生物多样性而言,每一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存在都至关重要。

 

关注“生态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里是COP15特别节目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云报客户端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生物多样性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