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盐津县“六围绕”推进脱贫攻坚

 2016-03-28 14:37  来源:

本网讯(通讯员 彭启凡)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盐津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建机制、挪穷窝、抓收入、打基础、转作风、强素质”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动该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开拓创新建机制

依据《盐津县扶贫开发实施意见》,以“三年脱贫摘帽,两年巩固提升,五年建成小康”为总体目标,按照“贫困村“一降一高一有”、贫困户”一高一有一无“的脱贫要求,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素质提升、基层党建、资金整合、金融扶贫九个方面,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机制,完善配套一系列的《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等工作制度,努力形成全方位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一是高位组建“三组一会”领导机构。调整充实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和总召集人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组、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组以及“挂包帮”“转走访”联席会议;二是建立完善议事协调机制。全县“挂包帮”“转走访”联席会议实行“月会制”,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列会实行“周会制”,每两周召开一次;三是明晰划定职责任务。明确挂包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干部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形成纵横相贯的责任体系;四是制定扶贫考核办法。对县级领导、县直部门、乡镇党政班子及主要负责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制定了考核办法,将单位、个人“挂包帮”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单位、个人评先评优重要依据,并对扶贫工作队及队员各项职责进行明确、任务进行细化、纪律进行重申,配套建立了驻村、请销假、通报、“召回”等制度;五是建立检察监督机制。县委督查室牵头负责督查驻村帮扶工作,县委组织部牵头负责检查驻村工作队到岗情况,县、乡纪委牵头负责查处问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优亲厚友、假公济私等违纪行为。

二、易地搬迁挪穷窝

一是机制保障“两手抓”。为切实加强易地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政府成立了盐津县易地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双组长,发改、住建、扶贫等部门为成员,调配专门人员负责日常事务,高位推动工作的综合指挥和协调开展。按照“先建机制,后搞建设”的原则,创新建立管理机制,在各村(社区)成立了理事会,各安置点也成立了“两会”(即联建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联建委员会由搬迁群众选举的群众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由乡镇、村、工程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组成,“两会”成员全程参与项目建设,通过采取“统规联建”等方式实施安置点建设,并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由“两会”和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管,实现搬迁群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二是搬迁对象“两对接”。依据《盐津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细则》,搬迁对象既要是云南省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标注为需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又要是住建部门“农危改”系统中的D级危房户,必须实现两网对接、数据一致,才能实现搬迁对象的精准覆盖;三是搬迁安置“三进一建”。按照《盐津县整县脱贫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创新采取“三进一建”的安置方式(即进县城、进集镇、进现有村庄和建设新村),实行”阶梯式“扶持补助标准,为易地搬迁对象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搬迁意愿和搬迁热情;四是规划设计“两结合”。安置点建设充分与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建设相结合,坚持提前谋划、一步到位的原则,科学定位、综合考虑,为安置点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安置点设计充分发掘、传承、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人文风情、环境资源等元素,认真做实地勘、环评等前期工作,确保安置点建出特色、建得美丽;五是搬迁发展“双配套”。即产业配套,充分发挥盐津白酒、竹子、蔬菜、乌骨鸡、中药材、茶叶六大资源优势,积极扶持搬迁户发展农特产业。功能配套。安置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拥有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农村淘宝店、一个电子金融网点、一个卫生室、一个公共厕所、一个便民超市、一个活动室“七个一”工程建设,完善功能配套,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截止目前,全县确定出需搬迁农户4500户16720人(其中2016年和2017年均需完成搬迁1580户5852人,2018年需完成搬迁1340户5016人),需建设安置点34个,计划总投资10.9亿元。现第一批集中安置点9个已全部开工,第二批集中安置点7个已陆续启动。

三、发展产业抓收入

一是做大规模。以提升贫困人口自我“造血”功能为重点,紧密围绕农业产业化扶持生产发展,充分结合全县优势资源,制定出台了《盐津县精准脱贫农业产业扶持细则》,重点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发展农业产业,确保每个贫困乡镇至少有1个种植基地、1个养殖小区,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都能参加一项增收项目;二是做强支柱。大力推进白酒、竹子、蔬菜、乌骨鸡、中药材、茶叶六大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切实让农业优势产业成为整县脱贫的支柱产业;三是做出特色。充分发掘、传承地区民族特色、人文风情等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做精做大农家乐、星级餐馆、农业庄园等品牌,努力打造特色,促进群众增收;四是做通销路。依托庙镇黄草农村电商基地品台,逐步在各村推广建立电商扶贫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并积极借助东华大学、云南国际博览事务局挂帮机遇,做好农特产品的市场推广、孵化服务,打通网络销售通道,实现农产品销售方式的多元化、多渠道,有效推动农特产品销量规模和销售业绩。

四、精准识别打基础

贫困识别,精准最重,只有摸清家底,掌握贫困现状,抓实建档立卡,方可找准关键、对症下药,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基础。一是“五看”识别贫困户。即一看房(串架房子不腐朽,砖混60平米至少有)、二看粮(人均有粮600斤,每天吃饭有荤腥)、三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义务教育一个不能少,高中大学全力保)、四看劳动力素质强不强(技能工匠户户有,年入1万拿到手)、五看村容村貌怎么样(水路林田一幅画,村庄整洁好院坝);二是“四步”认定贫困户。即“三公示一公告”,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将分别在所在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政府层层公示,并在县委、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公告,以全面接受群众评议、社会监督;三是“两份档案”确定贫困户。即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贫困户认定无异议后,随即进行建档立卡档案完善工作,将贫困户全部信息录入云南省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为每户贫困户建立纸质档案信息,确保贫困户信息精准、档案精准;四是“实时动态”管理贫困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动态监管,将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及时完善退出程序,对新返贫、识别或新增贫困户及时认定纳入,实现贫困户有进有出,进出规范;五是“一个机制”退出贫困户。针对贫困户的脱贫摘帽,建立了一套贫困户退出认定机制,按照“三公告一公示”的贫困户退出程序,将评议认定退出的贫困户分别在所在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政府层层公告,并在县委、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公示,确保退出贫困户符合标准、群众无异。

通过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全县共有10707户38598人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其中脱贫4478户17280人,不符合条件退出5326户21318人),识别新增贫困户6213户21318人,现有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1824户80135人。

五、挂钩帮扶转作风

严格按照“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要求,深入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遍访回访、结对帮扶工作。一是挂钩帮扶多级联动。围绕脱贫攻坚时间节点和进度任务,全县逐级动员、整体联动,县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同时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协助村两委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任务。各级挂钩联系领导和帮扶单位积极沟通、相互配合,共同瞄准目标、拿出行动,有效做到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帮扶干部、每一个贫困村都有挂钩单位和挂钩领导、每一个贫困乡镇都有县级领导牵头的大联动、大扶贫工作格局;二是走访入户“五个一”。干部职工在遍访时须做到五个一,即一个册子(人手一本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册)、一个档案(一户贫困户建一个信息档案)、一个脱贫行动计划(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贫困户分别有脱贫计划)、一张照片(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开展工作的照片)、一张联系卡(每户贫困户房头上要悬挂结对帮扶联系卡);三是政策宣传“四统一”。 结对干部在帮扶过程中须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工作手册,统一制定了《盐津县扶贫工作宣传手册》,便于干部向群众进行政策解答。统一宣传资料,研究制定出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宣传资料,便于干部熟悉掌握并向群众宣传。统一结对帮扶联系卡,该县统一制作了联系卡,详细记录帮扶干部与贫困对象信息内容。统一驻村扶贫工作队公示牌,统一制定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公示牌,将各村挂包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及队员照片、电话向群众公示,让群众知晓;四是帮扶措施“一对一”。针对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因村施法、因户施策,通过采取“五个一批”和“六个到村到户”方式,分别结合各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困难,从乡、村两个层面研究制定出《贫困村脱贫发展规划》,各挂钩部门也相应制定出了《部门帮扶工作计划》,各结对帮扶干部也拟定出了贫困户脱贫帮扶措施等一系列工作计划。同时,为更好推进帮扶工作,该县推行出了“摘掉贫困帽,挂上五星牌”(即“摘帽挂星”)公示制度,通过对贫困户实行一帮一的工作方式,为贫困户科学制定扶持计划,列出帮扶清单,明确帮扶时间,将“摘帽挂星”牌进行公示,督促帮扶干部尽心、用心,让贫困户放心、安心;五是监督管理“三突出”。即突出制度管理,该县制定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细则、日常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突出责任落实,在乡镇、村分别设立第一工作队长,明确第一责任领导,并选派6名干部到贫困乡镇挂职,协助乡镇开展工作。突出监督检查,县委督查室加大对乡镇、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督查,县委组织部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等形式加大对派驻工作队监督管理,县、乡纪委加大对违纪、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检查力度,确保扶贫工作队管得好、用得好、起实效。

截止目前,全县参加“挂包帮”“转走访”的35名领导干部、96家挂包单位,合计各级挂包帮干部职工人数3377人,已全面完成21824户80135人贫困户的走访遍访。各级帮扶单位已组建78支565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其中:中央级1人、省级5人、市级37人、县级134人、乡镇350人、大学生村官38人)。

六、教育培训强素质

为努力提升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增加贫困人口务工收入,该县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乡镇就业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大劳务培训、输出力度,努力将人口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一是抓好技能培训。县级培训部门、机构继续坚定不移抓好农村实用性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努力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技能、技术欠缺问题,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1人接受技能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培训1人、就业1人、脱贫1户,不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实现输得出去、留得住人、找得到钱;二是抓好转移培训。围绕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实行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县级各培训机构选择市场前景好、群众受欢迎、增收效益快的培训工种开展培训,努力培养或培育岗前就业人员、产前技术工人或农村创业能人,向县内外市场输出一批具备竞争力的技能型农村劳动力,加快全县农民工转移就业步伐;三是抓好就业服务。以农村劳动力培训为契机,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积极邀请县内外用工企业开展现场招聘会,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研究编制了“盐津县精准扶贫务工就业指南”手册,向贫困群众宣传发放,为农户提供就业服务,让其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四是抓好素质提升。充分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在培训课程安排上涉及专业知识、实操知识、外出务工知识、维权服务知识、禁毒防艾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和电信知识等,不断增强农民工遵纪守法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竞争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念,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创业者,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一批懂技术的技能型农民,不断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务工综合就业能力。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