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喜迎党代会•昭通巨变(22)丨重塑昭通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2021-09-26 04: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余秋霞 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一招,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破解增收致富难题,推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从“自发、无序、无保障”到“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高质量”转移就业的根本性转变,重塑了昭通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截至2020年末,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1.98万人,就业率达82.56%。

2020年2月26日5时30分,搭载1385名外出务工人员的昭通至东莞K4829次专列,经过30个小时近1800公里行程,顺利抵达东莞。为做好返岗服务工作,昭通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护送小组随车护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同时,为方便务工人员返回各自的企业,东莞市人社局、东莞市交通运输局石龙分局、东莞巴士有限公司联合安排了41辆客运车辆专程护送。1385名昭通外出务工人员由工作人员带领依次乘坐专车返回各镇(街)和园区企业。

范云 摄

为促进就业,昭通市及时整合各类资源,以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让外出务工人员更加安心稳定工作:做实稳岗转岗,主动与114个重点地区和企业建立劳务协作长效对接机制和跨界稳岗转岗机制,派出44名稳岗人员和58名驻外工作人员,以精细化跟踪服务促进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做好维权保障,5年来,全市累计处理各类举报投诉案件2351件、结案率达96%以上,帮助5.49万名农民工追回工资7.38亿元。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定点联系企业机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6438件,结案率为100%;以老年关爱中心、爱心小食堂、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志愿者服务中心等为载体,为务工人员及家人提供就医就学、生产生活、权益维护等全方位的关爱服务。

2020年2月23日,来自大关县9个乡(镇)的2221名农村劳动人员坐上返岗专车,踏上了前往浙江、广东、江苏和昆明等地的务工就业之旅。在大关客运站,工作人员对外出务工群众进行身份信息核对、体温检测,组织群众有序乘车。“以前出去工作都是自己去的,这次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车辆,免费护送我们出去,感谢党的好政策。”悦乐镇妥河村小妥河村民小组的务工群众周成亮说道。为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帮助群众稳定提高收入水平,大关县委、县政府安排专车全程护送,全力解决群众出行难、就业难问题,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农村劳动力安全有序输出、群众安全返岗、平安就业。

近年来,昭通相关部门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化,促进就业更加充分。抢抓粤滇东西部劳务协作机遇,与沿海发达城市企业建立精准劳务对接机制,打造稳定、集中的劳务输出基地;利用“春风行动”、就业扶贫“百日攻坚大会战”等活动,举办大型招聘会、乡村巡回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转移就业对接活动。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对就业带来的冲击,开启了安全、可控、大规模的省外转移就业模式,打造“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全链条用工闭环,全市组织包车3905辆、专列43列、包机4架次,“点对点”“保姆式”输出20.09万人;聚焦“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依托基础设施建设、80万吨有机硅、70万吨水电铝等项目的用工需求,以及引进的4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90.19万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规范合理有序开发8.86万个公益性岗位。截至2020年末,各安置区建成38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引进3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就业6.59万人(其中省外就业3.14万人)。

李娇 摄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巧家县的张传伟从老家搬迁到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后,住上了城市的高楼大厦,挺惬意的。不过他一直担忧的是来到城里,自己没啥特长找不到工作,没想到参加鲁甸县人社局举办的挖掘机培训后,就被推荐到巧家县大寨乡移民安置点工地上开装载机,每个月的工资有3500—4000元,他说:“如果没有国家这么好的政策扶持,我们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据悉,鲁甸县人社局2020年已多次组织在皖滇机械职业培训学校参训的挖掘机学员赴徐工集团等用工企业就业,被招聘到徐工集团企业就业的学员人均月工资能拿到4000—6000元。特种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实现了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让有条件、有意愿的劳动力圆了就业梦。

昭通市坚持“志智”双扶,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培训,劳动力想学什么就参加什么培训”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不同文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促进就业质量稳步提升。5年来,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27.99万人次;力推“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改变一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2.5+0.5”“2+1”等办学模式和“职教+劳务”校企合作模式,把学校办在工厂、把班级建在车间,提高职教覆盖面和精准度。全市与省外95家职业教育学校建立协作关系(其中,深圳、东莞、中山22家),14.35万名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就读职业教育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

审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