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喜迎COP15丨守护乌蒙山

 2021-09-16 15: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片区全部分布在边远山区,管护范围面积大、资源保护任务重、森林防火形势严峻,资源调查、科研监测等基础性研究工作量大、任务重。长期以来,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干部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护林员,他们不论风吹日晒还是严寒酷暑,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不通电、不通路、没有通信信号的深山保护区一线,默默坚守岗位,当好生态哨兵,为守护好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绿水青山贡献力量。

近日,记者从昭阳城区经银昆高速公路向北至豆沙立交驶出高速公路,沿着213国道与柿凤二级公路行至彝良县洛旺苗族乡,然后从怀来村溪口转入村组公路进入中厂村,途经苗族风情景点月亮湾再向上5公里左右,就进入了海子坪自然保护区。在未进入林区前,就看到一栋一层石混结构的房子,墙壁正中挂着“海子坪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站”的牌匾。陈旧的房屋,斑驳的牌匾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长期居住于此的员工几乎没有本地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这一片绿水青山。

在采访中,记者不断被他们守护保护区的故事所打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记者心中,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周训平,这位51岁就有着31年工龄的“老同志”,指着管护站旁的一棵胸径近30厘米的树说:“我刚来的时候,它还是树苗,现在树木长大了,我们也老了,这棵树见证着我们的护林经历。”在采访中,他讲述了31年来的管护经历。家住洛旺乡树草村四平村民小组的周训平,于1990年12月到海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刚到这里时,整个林区快成荒山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10多位同事和10多名护林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0多年的管护,才有了今天漫山遍野的竹林与树林,还有不断增多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在20年前,我就发现过老熊,当时我在林中巡山,突然间听到沟对面的山林中出现了声响,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只老熊,当时我的心都快要跳出了胸膛。但面对老熊,不能表现出胆怯啊,我故作镇定地站立在原地,手紧紧握住镰刀,目视着老熊的动向,就这样僵持了约半分钟左右,老熊才慢吞吞地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而去,而我也迅速转身撤离那个区域。”说起那次“遭遇”,周训平至今仍心绪难平。

说起管护站生活的艰辛,更是让人心疼不已。

管护站一栋一层的石混结构管护房,还是15年前修的,由于当时的建筑工艺和交通不便,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建设,没过几年就开裂漏水;交通则到2016年才有所改善。以前管护站职工每次轮到值班,都得自己采购好粮食、蔬菜及生活用品,自己背着去管护站。职工陈廷平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记得有一次,我买了15公斤的生活物资,用背篓背在背上,手中还提着一个蜂窝煤炉子,当时没有顺风车,我就从牛街集镇一直步行到海子坪,20多公里路程就走了大半天,累得要死。在海子坪,如果要外出购买生活物资,要么步行翻山到四川的大雪山镇上,要么步行翻山再走两个小时到威信县长安乡安稳村去买,不管走哪条路,一个来回都得花上六七个小时。”

“取暖、做饭,烧的是煤炭,照明用煤油灯,时间久了一屋就黑黝黝的,用手一抹,黑色烟灰就沾满了手掌。”陈廷平说。

由于当时没有电,职工们为了缓解寂寞,就用干电池供电播放录音机来听音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就成了职工们夜晚最好的陪伴。1998年,他们从四川境内拉了一组民用电过来,但由于路线远,加上翻山地段风大,冬天雪凌也大,一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处于停电状态。直到2006年,洛旺乡境内的塘房电站建设好后,用电困难才得到缓解。

生活的困难,管理的艰辛,磨砺着这群默默奉献的管护人员。他们坚守初心,把林区绿水青山当作自己的财产,一直用心、用情、用力呵护。周训平从屋角拿出一枝水青树(记者百度发现:水青树,稀有树种。水青树科落叶乔木,第三纪古老孑遗珍稀植物,木材无导管,对研究中国古代植物区系的演化、被子植物系统及起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枝条说:“这些年来,生态得到了很好修复。水青树种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自从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专家发现这个树种后,我们在巡山过程中仔细地寻找过这个树种,到现在经统计在册的已达100多株,初步估计有1000株左右。同时,我们在管护区还发现了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种群,还有十齿花、白青树等稀有植物群落。野猪至少也有300头左右,野鸡、老熊、白鹇等动物也不断被红外相机拍摄到。”每讲起这些,管护站职工都如数家珍,仿佛自己拥有了巨额财产一般自豪……

在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护下,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了以峨嵋栲为代表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更加稳定,面积有所扩展;以珙桐林、水青树林、十齿花林等为代表的原生植物群落保存完整,没有受到任何破坏;以南方红豆杉、桫椤、福建柏、连香树、白腹锦鸡、贵州疣螈、四川山鹧鸪、红腹角雉等为代表的主要保护对象数量稳中有升,生物群落更加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他们,就是这么一群名不见经传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深山。他们不但是生态资源的守护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坚守,只为呵护那一片绿水青山,他们把青春和热血都贡献给了这片土地,他们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可爱的人!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文/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生物多样性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