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赤水之源——一条河流的时空之旅 (上)

 2021-09-14 10:37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条河流的时空之旅 (上)

 

乌蒙山腹地,群山连绵,罗汉林梁子巍然独立。

梁子之下,草木蓬勃,野花竞艳,千百条看不见的水流在泥土下汇聚,密谋一次走向不明的旅行。

流水渐自成溪,它们携裹泥土的肤色,不断汇合、扩张,向前、向前、向前……试着挣开泥土的怀抱、突破黑暗的包围。不知过了多久,前方终于有几缕微光若隐若现,溪流们兴奋地往前一跃……

一个高高的山岩边,两三股溪流刚怯生生地探出头,就被清晨的阳光眩晕了眼。来不及回望来路,它们身不由己地从岩顶倾泻而下,以一条河流的身躯开启一段未知、全新的旅程。

离开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滮水岩,离开孕育它的土地,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人们因形就势,赋予这条河流一个个更为具象的称谓。带着源头的色彩与声响,滔滔赤水河,开启了一段精彩纷呈的旅程。

掉头:绕开一段神奇之旅

赤水河上游,岩溶地貌景观随处可见,多奇伟瑰丽、玄妙横生,乃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这些撼动人心的大美之景,在寂寞中守候着自己的绝代芳华。等待千年万年后,才被三次入滇考察的徐霞客详细记述。大概又过了200年,这些岩溶地貌才有自己专属的名字——“喀斯特”。


     镇雄县五德天坑群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赤水河流经的地方,这样的自然景观并不少见。不在熙来攘往、饱受膜拜之列的五德天坑群,万亿年间,遁迹于偏远的乌蒙山深处,藏匿于莽莽群山之间,赤水河无法与它相遇,大自然似乎早有安排。

如果不是在地底下穿行,周遭漆黑无光,婴儿时期的赤水河也许会掉个头,流向镇雄县五德镇新寨、阳坪,与滔滔白水江相约,去寻找大地母亲孕育的另一个孩子,去寻找被世人惊为仙境的镇雄天坑群。果真如此,赤水河或许就不会错过在天坑的神奇之旅。

五德天坑很大!全球现有天坑中,直径或深度超过五百米的巨型天坑,全世界只有三处,五德大锅圈名列其中。大锅圈坑口直径近600米,平均深度达120米,最深处达150米,四周陡峭险峻,形如一口凹陷的铁锅,当地人称“大锅圈”。

五德天坑并不孤单!在平均海拔1440米的地方,10平方公里范围内,大锅圈、小锅圈、三锅圈等由10个大小不一的天坑,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阵容。它们以山川草木为明线,簇拥成群,以白水江为暗线,悄然勾连。天坑、峡谷、河流、溶洞集为一体,奇、特、险、峻、秀的独特魅力令人叫绝。

五德天坑也不寂寞!绝壁之下,有人间的房屋、庄稼、牛羊,有炊烟自坑底缭绕,有石海螺“呜呜呜”回荡,有几户人家平淡生活的轨迹,有一拨又一拨游人探秘的足迹与声响。

时光回拨到2015年6月7日,中国国土资源部的专家不吝赞誉之词,把五德天坑群推崇为云南天坑之最。

2015年12月15日,中英联合探险专家一致认为,镇雄天坑群可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2016年8月18日,镇雄天坑溶洞群被评为“2016云南特色旅游新地标”第一名。

2019年、2020年,镇雄天坑群两度亮相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

这些年来,随着镇雄县立体综合交通的大发展,镇雄五德天坑溶洞群逐渐进入外界视野。声名鹊起的天坑,独特的魅力开始在人间展现,逐渐成为众多“驴友”“网红”的打卡之地,各路商家纷至沓来,为它抛出了橄榄枝。

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赤水河不再错过镇雄天坑的诸多“第一次”,它以日渐姣好的身姿,见证了镇雄天坑群的高级,期待着镇雄天坑群的华丽蜕变。

有些尴尬不必回避。近年来,针对镇雄天坑群的招商引资进行了多轮,开发商往往声势浩大地来、悄无声息地走,始终引不来综合实力强的“金凤凰”栖上“梧桐树”,待字闺中的镇雄天坑溶洞群,还没寻觅到自己的“如意郎君”。

作为云南乃至全国目前探明的最大天坑群,镇雄天坑溶洞群具有体量大、资源组合好、禀赋高等优势,具备开发成为国家公园和5A级景区的资源条件和景观价值。

目前,镇雄天坑溶洞群景区建设项目已落实地方专项债券资金2.53亿元,正在招有经济实力的商家开发建设运营。一路向东的赤水河作证,镇雄天坑溶洞群或将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

不远的将来,镇雄天坑溶洞群一定会成长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教学实习的不二生态旅游胜地。那时的天坑群,或将成为赤水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赤水河蓄积力量,继续向东奔流。

出发:开启一段生态之旅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纵身一跃的瞬间,赤水河或许并不清楚,这趟旅途的起点,后人为何呼为板桥。若干年后,赤水河已经明白,来源于古诗句的“板桥”因何改名“赤水源”。

又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赤水河聚山川灵气、采万木精华、携春之气息,再一次自滮水岩凌空而下,抛珠溅玉,恰似仙女手中的一把碎银,撒向岩脚的山沟,撒向“赤水源头第一家”的余氏一家,流向更远的人间。

多年来,在时光的韵脚里,在一拨又一拨追寻者的脚步声中,赤水河流淌成一条绿色而安静的河流,流淌成一条被更多的人不停追寻的河流。

为认真呵护赤水河源头,赤水源镇、镇雄县严格落实上级的有关部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天然林保护,开展退耕还林,全力打造出一个山清、水秀、景美的生态环境。一路向东的赤水河,身姿越发婀娜。

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贵州茅台集团等爱心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赤水河源头建起了小广场、硬化了源头道路、安装了透水梯步、种植了行道树、亮化了标志碑、支砌了主河道、修建了观景亭……一路向东的赤水河,容貌更加俊俏。

这些年来,“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成了一个热词,成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成了沿岸人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如果有机会,赤水河应该会向保护它的人们道一声谢谢。

2020年以来,云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长江上游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赤水河流域治理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

2021年5月28日,《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不止云南,相邻的贵州、四川两省也没观望,两省也在立法呵护赤水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赤水河成为云贵高原、中华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云贵川三省早已达成诸多共识。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与邻省在共建共治、生态补偿、联合执法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依法落实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开展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已启动的旅游资源项目,只要违反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相关规定,只要在长江中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内,无不忍痛割爱、紧急叫停。

……

这些年来,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赤水河从源头起步,经赤水源、雨河、芒部,过尖山、果珠、大湾,到以勒、花朗、坡头等镇雄县的诸多乡(镇),穿山越岭,一路欢歌,广纳百川,不断汇合,或形成美丽如画、响声雷动的“万卷书”瀑布,或形成悬崖峭壁、奇峰林立的峡谷风光,或形成流水潺潺、稻谷飘香的高原水乡……每一次停留,都把自己流淌成一处难以复制的风景。

对于上游的生灵,赤水河心怀感激,一直试图回报两岸。低调的赤水河奔流向前,一趟生态之旅,或许就是对沿岸的村庄、城镇、人群最大的褒奖与回馈。

如果有时间,流域里的人们应该向赤水河道一声谢谢。

作为一条“母亲河”“英雄河”“美酒河”,赤水河是伟大、包容的、慷慨的。

镇雄县场坝镇麻塘村王家沟,赤水河将自己藏身于风景秀丽、河水清澈的溜沙河畔。流经绿树成荫的岸边时,它缓缓地从一棵“五生树”下流过,偶尔激起的几朵浪花,是赤水河想看看,一棵树是如何借助自己温柔的滋润,为四棵树提供了生长的养分和空间?

赤水河或许应该再有一点私心,如果能呼吁下游的贵州毕节、四川泸州携手云南昭通,在它的孕育地建一座“赤水源头”博物馆,收集源头活水的来龙去脉,陈列源头两岸独特的山川形态,保存源头周边的瑰丽生态,珍藏酿造佳酿的琼浆玉液……或许,就能给云贵高原留下一座丰富的基因宝库。或许,就能给中华大地留下一个多彩的生态密码。

辗转:邂逅一段民俗之旅

来不及停留、思考,赤水河将自己曼妙的身姿,钻进群山环抱、气候宜人的纳支寨。

纳支是彝语,亲密无间之意,历史上因寨民团结对外、打败匪患,含意便被延伸为“大拇指居住的地方”,是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的一个古彝族村落。在这里,千百年的短暂驻足,赤水河体验到淳厚的民风,感受到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

进入新时代的春天里,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赤水河见证了纳支寨的旧貌换新颜。曾经偏远落后的彝寨,在党的阳光雨露的哺育下,早已华丽转身,成为扬名镇雄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2017年,纳支寨彝族青年徐国勇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乡村观光旅游业,带领彝族同胞抱团发展”的想法。在乡、村两级的关心、支持下,纳支寨的乡村旅游之旅开始启动。

如何让更多的人在重返乡村的旅程中,找到熟悉的故乡,找回特别的乡愁,或许,这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初心和使命。

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之路,纳支寨人不敢“乱打乱撞”,而是聘请专业团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科学、详细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涉足乡村旅游,纳支寨人多少还是有些底气的。这些年来,随着一条柏油公路修进山村,随着周边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随着私家车数量的迅猛增长,纳支寨人认为,要让县城、周边乡(镇)的群众到纳支寨开展自驾游、租车游,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地利”的优势还在于,纳支寨周边有一星斗拱、夫妻石笋等县内知名旅游资源,只要与这些旅游资源形成联动、共享市场资源,何愁引不来客源?

如何用特别的宣传口号吸引游客,纳支寨人的定位可能生涩,却勇敢地向外传递出自己的声音。

“纳支古彝寨,寻梦乡村游”“生态画廊,纳支彝乡”“田园风光好,古彝遗风浓”“品不尽彝族风韵,道不完农家风情”,走进纳支寨,每一次的短暂驻足,让赤水河见证了纳支寨人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决心。

如何在游客的“回乡”之旅中留下一截难忘的记忆,一个别致而陌生的乡村,或许才能让他们眼前一亮、心头一热。

走进纳支寨,你可以对新建的路网、假山、鱼塘、民居熟视无睹,进入寨门前品尝热情似火的拦路酒、土司纪念馆中了解彝族原生态历史文化、民俗园中学制作彝族工艺品、彝民家中品尝地道农家菜……总有一样能勾起你的好奇心。

如今的纳支寨,乡村旅游已初步成型。早晨抵达生态停车场、门楼拍照,土司纪念馆参观、游览村寨,中午品尝农家特色午饭后参观生态养殖场所、竹海游览区,在农家乐吃完晚饭后到活动广场观看节目。旅行结束后,或住民宿旅店,或带上白天采购的腊肉、腊鸡、竹酒、竹醋等土特产品回家。

某一个清晨,流经纳支寨的赤水河,或许能看到徐国勇忙碌的身影,或许能听到他小声地嘀咕:只要有游客来,总得吃饭、住宿、购物,按每人消费100元、每年万人次游客的基数计算,将会带动200万元的消费,净利润达100万元不成问题。

梦想会遇到挫折,就像赤水河总要拐弯。赤水河有些遗憾,这段旅程暂时还没有为纳支寨送去多少真金白银。赤水河并不气馁,随着乡村振兴大幕的开启,随着纳支寨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纳支寨人很快将收到丰富的馈赠。

赤水河无言,将目光转向威信县,流向一个叫“湾子苗寨”的地方,或许在那里,它能体验到一段特别的民俗之旅。

有人说,赤水河畔的湾子苗寨,是威信县水田乡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积淀的纯苗族村落,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依“马蹄形”地势而建的苗族民居错落有致,在山地间无声地铺陈。“人”字形石墙依旧坚固,“城堡式建筑”老祖屋默然挺立,诉说着它500多年来的饱经风霜。作为村民们古老而神秘的图腾,那棵已有500多年树龄的川南紫薇树,依旧生机勃发……

走进湾子苗寨,品一品苗家热情似火的包谷酒,尝一尝苗家情意绵绵的糍粑,跳一跳苗家节奏欢快的芦笙舞……在苗寨浓得化不开的风情里,游人除了陶醉其中,似乎别无选择!

穿越时空的赤水河很幸运,邂逅被列为“云南省苗族文化保护村”的湾子苗寨,是一件幸福的事。哗哗向前的赤水河很欣慰,岸边的湾子苗寨,早已成为周边群众的打卡之地,这里的民俗旅游不说风生水起,但至少已展翅欲飞。

2020年,6万人次游客走进湾子苗寨、感受苗家风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同饮着赤水河的水,或来自云南昆明、曲靖、昭通,或来自贵州毕节,或来自四川宜宾。三五成群的游客,多数直奔苗寨风光而来。那些身着“红军服”的团体游客,在威信县扎西干部学院接受思想的洗礼后,走进苗寨,只为感受苗家风情、体验长征精神。

走进湾子苗寨,游客们不仅参观了苗寨风光、体验了苗族风情,还品尝了农家饭、体验了打糍粑的乐趣。作为寨子的一个体验式项目,游客只需支付200元,除了在挥汗如雨中放松心身,还能带走劳动成果——10斤苗家糍粑。如果还能让久居城市的孩子看到人间烟火,这样的体验更是超值。

提供这个体验场所的,正是世居于此的陶永刚、陶永洪兄弟俩。他们,是湾子苗寨里前两位“吃螃蟹”的先行者。这些年来,每家经营的农家乐,年收入都在18万元左右。提起陶氏兄弟的“生意经”,威信县水田镇水田社区党总支书记郑绍均如数家珍。

看到陶氏兄弟吃上“旅游饭”,其他苗族同胞多少有些眼红。为治好这样的“红眼病”,郑绍均的脑海中早有一套诊治方案:如果能争取资金建好旅游商店、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如果能演绎好紫薇神树的传说故事,如果能引导“咪彩”们绣起苗家荷包……或许,寨中的30户苗族群众就能分享到更多的旅游红利。

多少次的辗转出发,赤水河恍然大悟:一方水土的特别之处,在于孕育出的民俗文化各有特色。邂逅这样的民俗之旅,才能让每一位旅行者津津乐道。

(通讯员  罗勇 / 文  柴峻峰 任正银   李东旭 / 图)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陈忠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陈忠华
标签 >> 公益 赤水 赤水之源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