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9-13 10:29金秋时节,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香葱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抢抓农时搬运、分拣、栽种香葱。
“香葱一年可以种三季,有7.5吨的产量,按照平均每吨香葱4000元估算,亩产值能够达到3万元。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种葱、拔葱、洗选葱、土地整理等,在家门口做工一年就有上万元的收入!”指着上千亩翠绿的香葱,鲁甸县砚池街道办主任熊娟如是说。
卯家湾安置区是云南省大型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也是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安置区。在国家各项政策帮扶下,2019年底,昭通市按照“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的定位,一次性规划新城区3.31平方公里,建设安置房66栋。全面小康的曙光刺破深度贫困的迷障,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的3.9万多贫困群众集中搬迁一步进城,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专项扶贫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卯家湾安置区针对20299名劳动力,积极配套产业,充分保障就业,以强化“综合配套和产业、就业支撑”的“一配套、两支撑”为重点,将产业建设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成,配套建设2200亩绿色食品加工园、3000亩现代物流园和1万亩蔬菜基地、1万亩苹果基地的“两园两基地”产业园,打好产业、就业“组合拳”,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
扶贫车间热火朝天,产业园里忙碌不停,商业街、游乐园、广场夜市,满足了群众自主创业需求。目前,通过外输、产业配套等推荐岗位,卯家湾安置区实现就业18918人,就业率达93.2%,基本实现了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零就业家庭清零的目标。
刘双剑是一个“外来媳妇”,老家在宣威市,丈夫袁洪向家在鲁甸新街镇坪地营村。脱贫前,夫妻俩在昆明打工。2019年底搬到卯家湾安置区后,第二年就脱了贫。见社区里活多人手少,刘双剑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帮着照顾老人,还带着搬迁妇女学缝纫。如今,她还当上了卯家湾社区副主任。
“过去,孩子读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如今学校就在安置区,一出家门就能够上学,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刘双剑说。这还不算,今年暑期,为了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卯家湾安置区结合实际,在雨露、春熙等4个社区开展“护苗”暑期陪伴成长活动,志愿者、社工陪孩子们读书、学习,和孩子们一起打乒乓球、下五子棋、做手工,欢乐的笑声不时在教室里回荡。
一步进城变市民,小康路上干劲足。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卯家湾安置区临时党工委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实行“红绿灯”分类分级分策管理。开发上线“幸福卯家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通过“红黄绿”三种颜色,以户为单位、以人为落点进行细致的标签化识别:对物资、生活、就医、就学、就业、安全都有保障的家庭标记为“绿色”;对上述有基本保障的家庭标记为“黄色”;对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慢性病群众、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大病患者、残疾人家庭等特殊家庭标记为“红色”。根据颜色分类,因人因户施策,实行“日随访”“周动态”“月总结”,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实现社区服务管理全覆盖。
一块平地蝶变为一座新城,如今的卯家湾安置区充满了欢声笑语。过去,在贫困的老高山上度日如年,如今一步入城过上小康生活。“卯家湾来变了样,修起多少电子厂,吃苦耐劳把班上,幸福生活跟得上……”这首《歌唱卯家湾》表达的正是卯家湾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心声。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通讯员 胡华玉 马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