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7-18 15:55“家”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那宝盖头就是屋顶。《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故土房屋不离,亲人能够团聚,形象地说明房屋对家的重要性。房屋是家之缩影,是安身立命之所,是栖息归属之地。居无定所的日子很难稳定下来求发展,没房就表明生活没有着落,或者说生活还不够稳定。
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只管自己享乐,哪管百姓死活,都没有把解决庶民称其为“家”的住房问题放在心上。《资治通鉴》记载,“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说的是富贵者有数不尽的田地房产,穷人却没有一个站立的地方。南宋词人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这首词以饥鼠、蝙蝠、松风、破纸窗等为借喻,形象地刻画了当时百姓住房残破不堪的凄凉景象。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让穷人们开颜欢笑,房屋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如今,杜甫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千年的住房保障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我国广大农村不仅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而且还达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这与过去相比不知好到了哪里。
在20世纪50年代,农户拥有独门独户住房的只是少数。一栋房子至少要有两户人家居住,不是同胞兄弟便是叔侄同宗。我家就是这样的,三通六间瓦房,就是同我叔叔分户而居。因父亲是老大,以农村习俗,我家住左面,叔叔家住右面,中间是堂屋,平时两家共用,遇到婚丧嫁娶就可单独用整个堂屋。
我家只有一通两间屋,20多平方米。一间是父母住,另一间弄成几个小隔断,分别是爷爷和我们五姊妹居住,放了两张上下床。搭个棚棚作厨房,经常漏雨,厕所与猪牛圈混在一起。晚上,兄弟姐妹常同编竹席的父母亲合用一盏煤油灯,在豆大点的灯光下趴在凳子上读书写字。在这样一个狭小空间里居住,其中的苦涩滋味难以言说。像这样的居住条件,人多房少,住房破旧,甚至有的还住在土坯房里,在当时的农村很普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农村住房条件得到了焕然一新的改善。先是实行农村危旧房屋改造,消除了农村土坯房和危旧房。由政府出资无偿给村民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建沼气池、便民路、致富园。过了几年又实行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从那些不适宜居住、环境恶劣的不毛之地,搬迁到交通方便适宜长远发展的鱼米之乡。在水淹区实行避险解困搬迁,库区移民每人享受建房补贴;在一些条件具备的地方,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鼓励农户拆旧房建新房,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给村民带来了实惠。我现在的农村老家,由原来的木质砖瓦房变成了混凝土的楼房,面积增加了十倍之多,宽大敞亮。楼上楼下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厨房、厕所、猪牛圈等全部分开。厕所随时冲洗,干净卫生。厨房还用上了天然气,环保又节能。如果你现在有机会走在我老家农村的乡间小路上,望着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拔地而起,看着当地老百姓一张张欢乐的笑脸,无不让你感受到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为群众带来的莫大喜悦。
作者: 杨治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