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喜迎华诞 唱响百年”征文作品选 (91) 红色指引

 2021-07-17 15:46  来源:昭通新闻网


 父亲退役后,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任教。离家的直线距离虽然不足50公里,但那时别说没有车,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仅有一条羊肠小道在大山里绵亘蜿蜒。父亲想要回家,得早起。凌晨四五时就要出发,晚上八九时才能到达。那时,我和姐姐的年纪都还很小,父亲的模样就在一天天的思念中渐渐模糊。每年的两个假期,父亲才能在家里待上不怎么长的一小段时间,我们对这个男人先是敬而远之,之后刚刚有一点儿熟悉,他又再一次离家走向了工作岗位。

 想念父亲的时候,我会翻出他留在家里的1个小木盒,里面有几十张他的黑白照片,还有两枚军功章、1对红领章。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一枚鲜红的红五星。我会把那枚红五星放在我的额头,虽然没有军帽,但我亦能想象自己就是一名光荣的小战士,总会联想到八一电影制片厂那经典的片头——一颗红五星位居中央,发散状的光束从“五星”四周向眼前飞散,仿佛我又抬了一把小凳子,在学校背后的操场上看最喜欢的《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嗄》《闪闪的红星》……

 有一天,上小学的姐姐系了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回来。我非常好奇,让姐姐给我系一下。可姐姐高昂着骄傲的头,说这是在学校里表现优秀的同学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才能系上这样的红领巾。任我磨破了嘴皮,姐姐都不为之所动,还说等我上学了,自己去争取。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照相的,母亲让我们姐弟也去拍一张照片留念,姐姐系上了她心爱的红领巾。而我也终于在摄影师的帮助下,系了几分钟姐姐的红领巾,拍了一张仅有一寸的黑白照片。可就是这样一张照片,却成了家人们说笑的主题并延续至今。因为,那系在脖子上的红领巾,都长到了我膝盖的位置,可见当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小不点儿”。

 当我走入了校园,我记住了姐姐“想要红领巾,自己去争取”的那一句话。我努力学习,积极表现,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班里第一批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学生。当我和一起入队的小伙伴在队旗下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时,我对姐姐几年来都不让我碰一下红领巾的恼怒才有所释怀。而我也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姐姐有的,我也一定要通过努力去争取到。

 刚上初一,老师让学习成绩及各方面表现优越的几个同学写入团申请书,我第一个把入团申请书交到了老师手里,我如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宣誓那天,老师带我们步行了五六公里,到县城的照相馆照了一张团员青年的合影。当时年龄最小且身材过于瘦小的我,还被有些老师和同学误认为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学校团员的相片中冒出来,有些不合适宜。

 迈出校门,我走向了税务工作岗位。过了试用期转正的那一天,父亲就跟我说,作为年轻人,要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工作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努力开拓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还要积极上进,向党组织靠拢。而我以税务所是一个联合党支部、与其他单位的人员不熟、更与时任党支部书记不熟为由,迟迟没有行动。然而有一天,乡里的一个副书记和一个副乡长一起找到了我。说我工作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在团乡委的工作以及乡里的一些中心工作及重大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让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还说愿意做我的入党介绍人。从那时起,我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加入党组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党的目标可以让自己有信仰,并为之奋斗,不会再迷茫;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可以提高自己的觉悟,不会让自己再平庸;党员的标准也可以让自己不再懒散,有所追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此外,身边的许多党员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深思熟虑之后,我着手撰写入党申请书。通过组织的考察,19986月,我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加入党组织后,当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时,党的精神总能给我指引,党员的责任也总在鞭策着我。而我,也不断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从事税务工作27年来,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成长,也有一些收获。在出色完成税收本职工作的同时,自己还兼顾了单位11年的团组织工作、12年的工会组织工作和17年的党组织工作。5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10年、累计1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7次被上级嘉奖,荣立三等功3次,7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在一些业务及特长的比赛中获得奖项50余次,这些都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和赞许。

这一路走来,党的思想如一道红光指引着我,让我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如果说,年少的时候想要一条红领巾是觉得好玩,还有一点虚荣心在作祟的话,那一枚圆圆的团徽肯定是不甘落后、不甘平庸,用青春激情书写奋斗历程的一个印记。而在鲜红的党旗下,当自己举起右手,发出铿锵的誓言时,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将自己所有的努力与追寻都立足于本职工作,融入人民的需要,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大局,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同事的赞许,才能有可以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广阔平台与机遇。

作者:听  松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杜恩亮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杜恩亮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