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7-11 15:29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大喜日子。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句句金言,让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倍受鼓舞。我能够参与见证党的百年华诞,作为9514.8万党员的一分子,心中涌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无以言表。
今年也是我入党的第15年。时间的流逝总能冲淡脑海中许多的记忆,但有些记忆却是我这辈子永久难忘的,比如我的入党故事。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党是一首首歌——《红星闪闪》《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东方红》……刘胡兰、王二小、黄继光、董存瑞等,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在歌声里、在课本里,懵懂的我尽管不理解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但是英雄的样子早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给予我无穷的力量。
上了初中后,我对语文课、历史课,总是充满期待与欢喜。那时候,我能接触的课外读物很少,每次新的课本发下来时,我总是一口气把历史和语文课本看完。“砍头不要紧”的夏明翰,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等,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令我震撼不已。在那个阶段,历史课也是我最用心听讲、成绩最好的课程。也就是那时候,通过历史课和语文课,我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写道:“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如今,那座关押方志敏的监狱所在的江西省南昌市叠山路,已成为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商场、学校、银行,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而今日之中国,正如烈士当年笔下所愿,“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光明前途已成为现实,方志敏的不朽名句,仍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对共产党的向往与日俱增,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心之所向,大学一年级,我毅然决然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6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还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和同专业的预备党员一起,紧紧握着右拳,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字字铿锵。那一刻,满腔的热血充溢心间,一种身为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在召唤,更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
2013年,我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我走过崎岖蜿蜒的山路,到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看过最美的山间风光,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心声。我将一个个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写编发,得到了群众一次次的夸赞与认可。村民们都说“共产党好,共产党的政策好、关怀多,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而我想说,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满意与认可,我们的奋斗才有了价值和意义。
在记者的职业生涯中,每一个从业者都有几次刻骨铭心的采访经历,留在人生的记忆中难以忘却。一次次的采访经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不断地感染着影响着激励着我,使我不断前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随着大地一阵剧烈的摇晃,6.5级地震突袭鲁甸。地震发生后,我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前往震中作宣传报道,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灾情。陈蓉是鲁甸县公安消防大队的政治教导员,也是270多人的大队当中唯一的女性。
“跑步行进,爬也要爬到龙头山!”冒着余震和落石,陈蓉率战友每人背负20多公斤的救援装备翻山越岭、徒步挺进,成为第一支到达震中的部队救援力量。19时58分,他们救出一个叫彤彤的孩子。“彤彤最机灵了,搜救时我们的手电筒往废墟底下一照就哭,长大了肯定有福气……”陈蓉一边轻抚彤彤的脸庞,一边安慰着孩子的父亲。彤彤的母亲、弟弟不幸离世……陈蓉说:“只有表现得更坚强,才能给人力量。”电闪雷鸣间,瓢泼大雨如注。连续作战,水米未进,陈蓉带领官兵一夜未眠,先后救出7名受灾群众。
灾区救援的故事不断地上演: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派出所所长夏大猛的顺手一推;刚过完24岁生日的武警战士谢樵,在灾难面前,他奋不顾身的一跃,诠释了生命的顽强与尊严……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这是党和政府把群众生命摆在最高位置的庄严承诺,更是每个党员干部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党员干部站出来,帮助群众转移!”“是党员,就给我往里冲!”一名名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与死神竞速,与灾情赛跑。
2014年8月18日清晨,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根据上级命令,参加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的部队官兵陆续分期分批撤离鲁甸地震灾区。没有通知,没有仪式,然而在鲁甸县城世纪大道、银都大道上,闻讯赶来的上万名群众在道路两旁依次排开。我穿梭在人群中,记录着群众对官兵们的感激之情,他们或步行或骑车赶来,有的拿鸡蛋,有的抱瓜果,而心愿只有一个:等候回撤的子弟兵,说一声“谢谢”……此时的我已泪流满面,在抗震救灾战场上,一个党员就是一支火炬,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坚强战斗堡垒,千千万万名党员汇聚成燎原之火,驱散阴霾,党员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们在抗震救灾一线用双手为生命架起桥梁,这时的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是什么,是救灾一线的奋不顾身和人民至上!
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人口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多年来,昭通12万余名党员干部奋战一线,努力闯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突破的路子,在乌蒙山打响了一场荡气回肠的脱贫攻坚大决战。
2020年,我到昭阳区靖安安置区采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刘正堂一家的新生活让我印象深刻。“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欢乐和笑声的来源,感谢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安居乐业过上新生活。”刘正堂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说。搬新家一年多来,他们一家4口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温馨幸福。作为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靖安安置区承接了昭通市6个县(区)搬迁群众4.06万人。2019年12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刘正堂一家人从大山深处的彝良县钟鸣镇麻窝村,搬迁到靖安安置区惠民社区,彻底告别穷山沟,住进新楼房,开启新生活。
这些年,我采访过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乡(镇)干部,搬迁群众、贫困户等。从群众的言语和我的所见所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做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个贫困群众背后都站着一名共产党员;感受到了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感受到了党员的责任担当。在他们的引领下,我有幸成为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深入一线,报道疫情防控最新动态,采写各级各部门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用一篇篇生动的文字、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段段真实的影像,记录党员干部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争分夺秒抢救患者,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病科,这里是离新冠肺炎患者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战“疫”打响后,钱源所在的感染病科室,无论医生、护士全部冲在抗疫一线,从疫情开始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坚守阵地,舍我其谁?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感染病科的医生,危急时刻就得上!”钱源坚定地说。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作为党员、医生,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汪江说。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治25年的汪江曾参与过抗击非典、H1N1、禽流感防治,他再次奋不顾身,冲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
以上我提到的这些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在我的身边,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他们冲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他们在战“疫”一线舍小家顾大家,无私无畏、默默奉献。一次次的采访中,他们让我深受感动和震撼,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什么叫“我是党员,我先上”,什么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经历了8年多的职场历练和新冠肺炎抗疫一线的洗礼,我感受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沉甸甸的责任,也让我对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记者只有用自己的“脚力”努力奔走在一线,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传递党的声音,讲好党的故事,做初心的传承者、守护者、发扬者。
现在的我,也是千万高原边防军嫂中的普通一员,我愿意用我所有的努力,支持我的丈夫保家卫国、冲锋在前。作为一名军嫂,我照顾好小家,爱着家更爱着国,周围的人会经常用敬仰的态度对我竖起大拇指,夸我很坚强、勇敢。渺小的我得到了大大的赞扬,这份荣光是祖国赋予我的。
誓词无二,那年那月那时,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今日今时,回忆入党时的初心,一撇一捺写下的入党誓言,就该用一辈子的言行去实践。一句誓言,一份责任,一生坚守。我自豪“共产党员”这一身份,更深谙这一身份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余生漫漫,当奋斗其时,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作者: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