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喜迎华诞 唱响百年”征文作品选 (84)时光何曾负流年

 2021-07-09 15: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人生中有很多记忆,经久不灭,鲜活如初。

 在我四五岁的那年夏天,一个军人带着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男孩子,从我们村子里走过。那个军人的模样,我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但那个孩子,我依然清晰记得,他脚上穿着一双塑料凉鞋。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凉鞋,世间竟然还有这么漂亮的鞋子!对于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来说,印象中,整个夏天,大人、小孩几乎都是光着脚板的。这种季节还穿鞋子,岂不是一种浪费?

 经常赤脚在野地里奔来跑去,脚底变得粗糙、长茧,黑黢黢的。那个孩子,穿着凉鞋的那双脚,却白白净净的,比我们村里好多孩子的脸蛋还要白嫩得多。关键是他穿着的那双鞋,看起来太漂亮、太稀罕了。

 我记得,我一直尾随着那个孩子,我的一双眼睛,须臾不离他脚上的那双凉鞋。太羡慕了,好喜欢啊,我也能穿上那样一双鞋,该有多好!现在想起来,那不过是一双塑料的、最普通不过的凉鞋,却惹得我尾随其后,不错眼地艳羡。

 我记得,那个孩子,身上穿的衣裤,也是平平展展的,竟然连一个补丁都没有,这也令我羡慕得眼红心跳。小小的心灵中,甚至还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恒久而悠远的感伤。

 记忆中,幼年时的一身衣裤,全是补丁摞补丁。大人会计划、勤缝补,才能确保小孩子的衣裤不破破烂烂、洞洞眼眼的。当年,村里的孩子,比我年龄大了好几岁还光着屁股的,比比皆是。

 有一次,隔壁一个名叫大地头的村子,有户人家娶媳妇,父亲要带我去吃酒席。我的衣服上有个补丁被撕破了,得重新缝补。看母亲飞针走线,我在边上抓耳挠腮,急得跳脚,生怕自己去晚了吃不上酒席上的那坨肉墩子。

 读初中的时候,考进了昭通城的一所中学,终于穿上了一条兄长“下放”给我的裤子。虽然依旧有补丁,却长及脚背,当时感觉很幸福,也觉得很时尚。此前,自己的裤子,一直都是短短的,脚杆会露出一大截。布,太珍贵了,哪有多余的布料用在孩子身上。何况,小孩子还长得那么快,头年合身的,第二年,就又变小了。

 美好的生活,似乎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形附体,悄然而至。

 工作以后,吃、穿都有了保障。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趋向于奢侈了。穿的也是如此,春衣秋裤、夏衫冬袄,开始有了许多讲究:质地的统一,色彩的搭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衣着。

个人生活如此,工作环境亦然。

 以前在办公室,冬天,得生火炉。把炉膛里、炉灰屉里的灰烬除尽,再放进干燥易燃的引火柴、炭块,把火炉弄燃以后,才抵御得住呼啸的寒风,写字的时候,才能握紧笔杆。

 有一年隆冬,我在办公室里熬夜写年终工作总结。因为过于专注,忘了给火炉添炭,竟把火放熄了。时间紧,也顾不上重新生火,披了件厚实的棉衣,一直写到凌晨4时。写完,累极了,再也动弹不得,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被冷醒时,天已大亮,早到单位的同事,见了我,微笑着问:“怎么,你又熬了一夜?”搞文字工作,熬夜写稿,已是寻常之事。

20世纪末,在我们单位,电脑仍是稀罕物。当时我归属的部门,是局办公室,仅有两台电脑、1台复印机,而且是为全局服务的。稿件写好后,有必要打印的,送领导签署意见后,再送电脑室,由专门负责打字、复印的同志作后续处理。

 工作环境和条件,逐年变好。

 记不清已经有多少年了,办公室不再需要煤炭和火炉。冬夏季节,气候变得极端。酷寒或者炎热难当之际,办公室有空调,能确保气温舒爽适宜,让人安心处理公务。

 以前写稿、改稿,稿纸常被弄得乱麻麻的,凌乱不堪,墨晕点点、污渍斑斑;定稿后,得重新抄写,稍有不慎,写错一字一词,整页纸就作废了,又得重来。费时费力,耗物劳神。写好后,送给这个领导过目,呈给那个领导审批,跑来跑去,忙得团团转。若要寄稿给报社、杂志社,同城之中,路近的,亲自送过去;如果要寄到外地,就得跑到邮局,买信封、贴邮票,才能将稿件寄出去。

现在,人手一台电脑,处理公务方便快捷。用电脑处理稿件,任你修改百次、千次,既便捷又清爽,再无当初那种令人头大的凌乱。稿件写好,呈给领导也罢,投到报刊社也罢,凭借网络,鼠标一点,一切搞定。足不出户,就能通达千里万里。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气象万千。

 以前通电话,得提前写信,事先约定好对方,再跑到邮局,用摇把子电话转来转去,接通后听到熟悉的声音便激动不已。

 20世纪90年代,在我生活的城市,已经出现了“大哥大”。它的价格及通话费用均为天价,用得起这种电话的人,简直凤毛麟角。硕大的电话机拿在手里,街边一站,大声通着话,耸眉毛、动眼睛,再配合着夸张的手势,像极了辉煌舞台上演技非凡的独角戏演员。那感觉,真是众所瞩目,低调不了,不招摇都不行。

 20世纪80年代中叶,高中英文课本上有篇题为《未来》的科幻文章,憧憬着未来的社会:远程就能实施医疗诊断;打电话时,一接通,就能看到对方的实时画面,即使万里之遥,也恍如比肩并椅而坐。当时很新奇,觉得不可思议,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转眼不过30多年,这一切,幻想中的一切,已经变成了鲜活的现实。

 远程诊疗,早已实现。既免除患者及其家属长途奔波的辛劳,又可以省掉不少额外的开销,还能得到及时、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摇把子电话、引人瞩目的“大哥大”,都已成为历史;手机已经普遍使用,几乎人手一部;视频通话,已变成现实。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昂首阔步,走向理想中的美好时代。

 鹏程万里催人竞,时光何曾负流年!

作者:杨云彪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杜恩亮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杜恩亮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