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6-23 11:32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必将激励我们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在历史的进程中,昭通曾涌现出众多的英模。这些英模如璀璨的群星,交相映辉,光彩夺目。岁月流逝,冲刷不掉他们的英名;时代更替,改变不了他们的业绩。在他们身上,镌刻着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追求真理、大义凛然、志节坚贞的印记;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服务人民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义勇为的奉献精神和努力拼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坚忍不拔的卓越品质。他们是时代高昂、响亮、雄浑的主旋律。
梁元斌(1908-1927)
梁元斌是云南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第一个牺牲的革命烈士,写下了云南青年运动史上鲜红的第一页。年轻的共青团员梁元斌虽然倒下了,但千万个梁元斌又站了起来。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唤醒了沉睡的人们,使无数血性青年,从家庭从学校走了出来,面对黑暗的旧社会,争自由、要民主,把云南的学生运动推向了高潮。
1908年,梁元斌出生于昭通市盐津县。16岁时,他得到父亲的朋友云南科学家陈一得先生帮助到昆明求学,在云南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国柱的影响下,于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革命团体“盐津青年团”。云南省学联成立后任学联通信员,负责成德中学和学联间的联系。1927年11月3日下午,在昆明武成路武庙门前,血气方刚的梁元斌,站在一张高凳上,挥动手臂,慷慨激昂:“云南人民不要作军阀的工具,应自己起来争取自由。各界人民团结起来,驱逐蒋介石派到云南的亲信李宗黄!”他越说越激动,眼睛里迸射出愤怒的火花,在他的带领下,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驱逐李宗黄”……突然一声枪响,受惊的群众四处奔散,站在高凳上的梁元斌左手肘立即涌出一股热血,他忍痛跳下凳来,退到附近小巷中,混杂在人群中的敌特猛追不舍,对准他又连开数枪,梁元斌倒在血泊中,牺牲时年仅19岁。
梁元斌牺牲的消息迅速传开,云南省学生联合会在昆明立即召开全市学生紧急大会,在工商界等社会团体支持下,仅一天时间,停放梁元斌灵柩的会场,就挂满了社会各界和学校师生送的挽联、挽诗、祭文3000多件,数万群众自发参与悼念活动。“严惩凶手李宗黄”“保障学生安全,抚恤死难烈士”的口号惊天动地。就此事成立的“云南工农商学兵联合救滇大会”通电全国,把矛头直指反动派。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李宗黄在昆明再也待不住了,不得不滚回南京,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白宗华(1905-1930),外柔内刚的她,用生命书写出血染的风采。
白宗华,女,1905年出生于今昭通市水富县,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受局部失败,革命活动被迫由公开转入秘密,从城市转入农村,中共党员高涛从重庆辗转来到水富太平乡,经人介绍住进白宗华家隐蔽。白宗华思想进步,想摆脱包办的婚姻又怕伤老人之心,后得到高涛的鼓励支持,考入宜宾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在学校,她思想进步,爱好广泛,学习努力。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负责宣传工作。她经常组织学校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秘密张贴革命标语,与反动学生组织进行斗争。一系列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当局注意,遭到宜宾城防局军警逮捕。任由敌人威胁引诱,白宗华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不久,城防局军警枪杀中共党员李家勋、李筱文等,把白宗华押赴刑场“赔宰”恐吓,也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敌人抓不到真凭实据,在白宗华父亲的周旋下,她获释回家。
1929年5月,白宗华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以大学旁听生的公开身份在重庆开展革命活动。身份暴露后,党组织安排她到上海,化名琼箫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因叛徒出卖,白宗华再次被捕。消息传到驻襄樊(现湖北省襄阳市)任国民革命军五十一师工兵营营长的兄长白宗元耳里,通过师长范石生等人将白宗华保释出来。白宗华来到襄樊暂住兄长处,了解到工兵营官兵全是云南人,便暗中进行策反活动,做兄长思想工作,广泛接触工兵营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与襄樊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白宗元在妹妹的说服教育下,决定率领全营起义,投奔共产党。
1930年3月初的一天,按事先确定的方案,白宗华和工兵营一连官兵先行出营“逃跑”,白宗元以追击为由率另两个连出营。兄妹俩的举动引起范石生的怀疑并作了防范。工兵营出发不久,便遭到范石生的围追堵截,终因寡不敌众,兄妹俩和全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白宗华牺牲时年仅25岁。
刘平楷(1902-1930)
刘平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早期有影响的地方领导人。毛泽东曾对他参加的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工人运动是从长辛店开始的。”从被捕的那天起,刘平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面对刽子手,他铁骨铮铮、坦荡自如:“大丈夫不怕死,为何以死惧之?成全我一个烈士的美名,不也好吗?”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生前在《旅京日记》中立下的“时日曷丧,余与尔偕亡”的誓言。
1902年10月9日,刘平楷出生于昭通市彝良县,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1922年7月在北京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曾受李大钊派遣到河南信阳恢复工人运动创建党组织,在长辛店协助邓中夏从事工人运动,与王若飞一道领导豫陕区委工作。历任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豫陕区委常委,中共南京地委书记,上海沪东、闸北区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满洲省委代理书记,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正当刘平楷为党、为革命事业拼搏时,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云南地下党组织进行破坏。由于叛徒出卖,刘平楷在昆明被捕,敌人对他软硬兼施,他义无反顾,宁死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他念念不忘的是亲爱的党,是崇高的革命事业和自己的革命战友,他对坐监的狱中同志说:“只要齐人(省委书记王德三化名)安全无恙,我死而无憾!”敌人无法从这个组织部长口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又惧怕他对革命的影响。1930年7月26日,刘平楷和中共云南省委委员、省委负责军事的领导人张舫被反动派秘密枪杀在昆明模范监狱,刘平楷牺牲时年仅28岁。
李国柱(1906-1930)吴澄(1900-1930)
李国柱、吴澄是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拓荒者,是云南干部组织的奠基人。这对革命伴侣,作为早期中共云南党组织的重要成员,在云南地方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他们把青春和热血汇入了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在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我们死而无憾。”“凭我们不平之血的飞溅,把全世界来染遍!”这就是这对刑场上的革命夫妻生前立下的誓言。
李国柱,1906年10月10日出生于昭通市巧家县;吴澄,女,1900年6月8日出生于昆明市。1930年的云南昆明,乌云弥漫,白色恐怖笼罩,一片狼藉。由于叛徒出卖,中共云南省委的党团机关遭受严重破坏,省委的主要领导和不少党团员被捕被杀,形势十分险恶。为保存党的力量,上级组织已暴露的党员迅速转移,继续开展对敌斗争,中共云南省委负责人李国柱、吴澄夫妻继续留守昆明,二人于12月上旬同时被捕。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以十万火急之势电告南京国民党中央邀功,还利用其妻与吴澄是同学关系几次到狱中探视说服。反动派施以的淫威和引诱,丝毫没有动摇李国柱夫妻坚定的革命信念,铁窗生涯更铸就了他们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红心。反动派无法使他们屈服,就对他们下了毒手。李国柱、吴澄夫妻手挽着手,利用生命的最后时刻,深深呼吸着祖国的新鲜空气,两个生离死别的人紧紧拥抱在一起。1930年12月31日下午4时,党的好儿女、云南人民的革命先驱、云南青年运动杰出领导者,同为中共云南省委委员的李国柱、吴澄夫妻同战友省委书记王德三、宣传部长张经辰被反动派枪杀于昆明西郊地台寺。这一年,李国柱24岁,吴澄30岁。
徐策(1902-1935)
徐策是鄂东南早期革命运动的著名领导人、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也是长征时期的著名红军将领。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昭通市威信县时,党中央、中革军委决定,在川滇黔边区创造新苏区根据地,从红军总部机关和野战部队抽调骨干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红三军团五师政委徐策被任命为川南特委首任书记。为完成党中央、中革军委交给的艰巨任务,特委加强了“纵队”和地方党组织的建设,建立了基层苏维埃人民政权,游击区扩大到川滇黔三省的30个县。“川南游击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队伍,是为工人、农民打天下的革命武装。我们要在川滇黔边区扎下根来,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解放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这是徐策在“纵队”成立大会上的誓言。
1902年5月27日,徐策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县箕铺镇,1923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8月任中共大冶中心县委书记,参与组织“六卅”大冶起义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1935年遵义会议后任红三军团五师政委。“扎西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川南特委,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徐策任特委书记。“纵队”与中央红军留在贵州黔北、黔西的两支游击队合并后改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徐策任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特委直属党中央,负责领导红军游击纵队以及长江以南、金沙江以东,包括泸县中心县委工作地区在内的地方工作。特委、纵队转战于川滇黔边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在纵队首任司令员王逸涛叛变投敌,敌人对纵队残酷“清剿”,与上级党组织完全失去联系的不利情况下,胜利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牵制打击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安置保护好伤病员,建立新苏区根据地的艰巨任务。1935年7月13日,徐策在威信指挥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3岁。徐策牺牲后,“纵队”主体仍坚持战斗到1937年1月。1986年,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为红军游击纵队题词: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川滇黔边游击战场,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
杨伟贤(1904-1935)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配合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把满腔的热血洒在了川滇黔边区的土地上。他就是四川泸县早期的中共党员、中共合赤特区地下党负责人、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队长杨伟贤。
杨伟贤,1904年5月5日出生于昭通市盐津县,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过副团长,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迫使十九路军撤离上海,不打日军到江西剿共极为不满,遭到国民党的迫害。返回云南后,毅然参加中共会泽中心县委书记蒋开榜领导的“救贫义勇军”,被任命为第四路军司令,奉命到彝良县组建部队。他打富济贫,严惩地霸,率部袭击牛街分署,策反滇军驻镇雄的旧友范进章营起义,威震川滇黔边区,赢得劳苦大众的欢迎和拥护,队伍迅速扩大到1000多人,拥有800多条枪。惊恐的国民党即派滇军和团防12个连对四路军进行围剿。杨伟贤沉着指挥,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转移到大雪山丛林中。为迷惑敌人,避其锋芒,他将部队化整为零,在四川宜宾南街的路边为自己建了一座假坟墓,然后与赵斐亚一起前往四川找地下党组织,与中共四川泸县中心县委书记邹风平、常委李清泉接上了关系,杨伟贤、周一戎、侯殿臣负责中共合赤特区的地下党工作。
1935年1月,合江县石顶山一带农民在“破仓分粮、迎接红军”的宣传下被发动起来了。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决定派李清泉为党代表,杨伟贤负责军事指挥,领导石顶山农民武装起义,以牵制川黔敌军,迎接红军入川。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正式成立后,李清泉任政委,杨伟贤任队长。杨伟贤在起义大会上指出:“红军游击队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要消灭反动派,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为工农服务。”
根据会议决定,杨伟贤和中队长冯吉率一中队攻打赤水大同区署。经过精心策划,不到一小时结束战斗,缴获步枪30余支,手提机枪一挺,子弹2000余发。与此同时,五通精选中队长余德章率驻五通的第一精选分队就地起义,逮捕团正(乡长),烧毁乡公所文件、表册,割断电话线。余德章率领起义部队和李清泉领导的赤卫队在石顶山腰月台山,与杨伟贤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
夜袭五通场后,敌人出动合江、赤水、叙永三县24个团练中队和川黔敌军2000余人围剿游击队。由于战斗频繁,游击队伤亡很大,只剩下50多人。派人与泸县中心县委和叙永游击队联系也无消息。4月上旬,杨伟贤率部到达马草坪黎子塝时又和数倍敌人遭遇,在指挥作战中,杨伟贤腹部中弹,肠子掉了出来,血流如注。他吃力地摸出怀表交给冯吉说:“我不行了,不要管我,赶快收拢部队,保护政委从左边突围。”政委脱险了,游击队的火种留下了。杨伟贤壮烈牺牲,时年35岁。
赵师孝(1909-1939)
赵师孝是云南早期共产党员,昭通学生运动先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昭通的创建者和领导人。
1909年,赵师孝出生于昭通市盐津县。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昭通,激发了昭通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昭通中学学生响应全国和云南省学联号召,立即成立学生联合会,推选赵师孝为学生联合会会长。在他的率领下,青年学生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上街发表演讲,举行示威游行,清查日货。愤怒的群众和学生,用斧头砸烂“英美烟草公司”招牌。一系列的革命活动,触动了学校的神经,他被视为“危险人物”,被迫离开昭通,考入昆明模范高中(双塔中学)读书,1925年秋经李国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后,他介绍梁元斌等加入共青团组织。1927年3月,赵师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革命活动中,他与在昆明读书的共产党员马逸飞一道,结识了中共云南特委委员吴澄、共青团昆明市委书记赵琴仙。马逸飞、赵师孝介绍两人的妹妹盐津进步青年马冰清、赵思淑与赵琴仙、吴澄作通信朋友。根据吴澄、赵琴仙指示,盐津成立“云南省妇女解放协会盐津分会”,马冰清任主任,会员发展到60多人。
1928年10月,中共云南省临委派赵师孝回原籍盐津从事革命活动。途经昭通时,他向昭通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费炳传达了中共云南省临委对昭通工作的指示,将带回的部分书刊送给昭通地下党组织。回到盐津的赵师孝,在盐津妇女解放协会的基础上,首先介绍马冰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马冰清又介绍王作霖、马华英、赵仁寿加入团组织。在赵师孝的帮助指导下,4名团员召开团员会议,按章程选举马冰清为团支部书记,马华英为组织委员,王作霖为宣传委员。盐津县共青团组织是昭通建立的第一个共青团支部。赵师孝将从昆明带回的许多革命书刊捐献出来,开办图书室。团支部组织团员学习阅读《响导》《共产主义ABC》《社会主义精髓》《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等革命书籍,大家的思想得到升华。
1933年,赵师孝在盐津各界召开的纪念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反对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号召支援抗战》的演说。1938年冬,盐津绅士控告他是赤色分子,遭到排斥、打击。1939年3月,赵师孝在盐津病逝。
孙承光(1906-1942)
孙承光是昭通籍的中共党员牺牲在抗日正面战场的第一人,他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他走过的道路,正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走过的道路。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我决心献身社会,为被压迫的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奋斗”的人生誓言。
1906年4月,孙承光出生于昭通市昭阳区。他深受陶行知“勤工俭学,普及大众教育”的思想影响,决定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1930年,他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任《中华教育界》主编,与教育家舒新城合著出版《中华民国之教育》一书,并兼任《辞海》编辑工作。
“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对华入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孙承光看到“教育救国”已不可能实现,“政教合一”也行不通,于1937年11月毅然投笔从戎,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革命工作的需要,他被派到鲁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团,在团里举办党政干部训练班,创办抗日刊物《鲁西吼声》,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坚持抗战必胜,培养造就一批抗日骨干,向延安输送了不少知识青年。1939年,孙承光任郓东抗日办事处主任,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郓东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之后,他任太西行政委员会教育处副处长、八路军东进独立旅交际科科长、冀鲁豫军政学校教育处处长、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二校教育处处长等职。
在革命斗争中,孙承光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41年,在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的直接培养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
1942年,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极其困难的一年,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和“蚕食”,强制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冀鲁豫军民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展开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对敌斗争,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扭转了局面。
1942年9月27日拂晓,日本侵略军以十二军第三十二、第五一九师团及骑兵第四旅团和伪军10000余人,再次对冀鲁豫根据地中心濮(县)范(县)观(城)地区进行报复性合围,企图一口吃掉冀鲁豫和鲁西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两军区领导机关和教导第三旅、冀中南下支队、回民支队与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密切配合,同仇敌忾,展开反“扫荡”斗争。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军区决定以少数兵力钳制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孙承光,这位刚刚入党不久的新党员,坚决要求留下来对日作战。当日上午,日军以强大的炮火攻入根据地,才发现上当,带着被愚弄的变态心理,进行疯狂轰炸扫射,孙承光在转移突围战中,牺牲于黄河北岸范县的干草公式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37岁。孙承光为国损躯后,中共冀鲁豫军区党委当即作出决定,追任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作者:翟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