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喜迎党代会•沿着高速看昭通⑧——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1-09-02 10: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8月25日,记者从昭阳区沿着渝昆高速公路向北,驶出上高桥收费站,沿着国道213公路进入永善县境内,经莲峰、水竹等乡(镇),到达拥有“云上草原、浪漫马楠”之称的马楠苗族彝族乡。

在海拔2000多米,拥有万亩草场的马楠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随处可见;一条条硬化道路串联着各个村落;冷凉蔬菜在菜园子里自由地生长,不时可见外地客商来收购蔬菜;村民们收割荞麦的画面跃入记者眼帘……

“云上马楠”,顾名思义就是海拔太高,处于云端之上。在记者采访的几个小时里,就体验了晴朗、迷雾、细雨的气候变化。沿着马楠山脊顺势而下,在一个山坳间,一个占地10余亩的水塘在微风吹拂下发出粼粼波光,数十间黄色的民居依水而建,成群的燕子振翅飞舞。这里便是马楠乡马楠村老铁厂村民小组。

2016年至2018年,马楠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将该小组的人居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把就近安置与民族特色进行了有机融合。“以前,马楠对外形象用出门泥坑子,吃饭荞麦子,住的窝棚子,通信靠嗓子,出门脚赶子的‘五子登科’来形容。现在实现了有客厅和卧室、有院坝、有户间连接路、有厕所、有厨房的‘五有’目标,还专门修通了连接外面的公路与通信设施,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乡党委书记蒋付兵说。

说起变化,村民杨天文说:“以前,我们住的是杈杈房,不但透风,还潮湿;出门都是稀泥巴,得穿水胶鞋;厕所是用两根木棒撑起搭一块胶布的简易式棚子,很不方便。现在太好了,政府给我们修了砖混结构的安居房,还给我们修通了公路、户间连接道,上厕所不出门,进出再也不用穿水胶鞋了。”

老铁厂海拔2660米,有草地2100亩、耕地195亩,有户籍人口29户95人,全部是苗族。粮食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主要收入以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给每户村民入股6只羊,分4个小组进行饲养,每年每户可以收入2.8万元至3万元,村民还养有牛、马等,加上外出务工的收入,整个村民小组实现了小康目标,有7户村民还购买了小汽车。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善,村民的卫生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小组将户间连接路、环湖路全部分段到户实行承包式管理,在水体中放入鱼苗,对外开放垂钓,钓起的鱼以每公斤40元价格出售,每户每年可以分红近1万元。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有数十名游客来寨子里玩耍,村民王继强、张益学、王世华3家还开起了民宿。老铁厂已成为了马楠乡的一个旅游好去处。

昭通是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1%。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昭通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精准发力,坚决兑现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采访手记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作为民族众多的昭通,如何实现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市委、市政府从夯实基础入手,把民族民生记在心上,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毅力和勇气在全市19个民族乡(镇)145个民族村同步擂响脱贫攻坚战鼓。近年来,通过系列精准扶贫,有13个民族乡(镇)已直接或间接通高速公路,145个民族村全部实现硬化路、农网电、农村客运、4G网络、宽带等全覆盖;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四重保障”,7.6万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城乡低保救助;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共有3.6万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彻底搬出大山,搬进城镇;全市23.3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陈忠华 文/图/视频

审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