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郑家湾村民小组的生猪“致富经”

 2021-08-13 09:57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镇雄县赤水源镇板桥村郑家湾村民小组,37岁的谭家金坐在猪圈的草席上慢悠悠地翻看着账本,账本又厚又旧,每一页都记录了当天生猪交易的数量和金额。这天,他一共要出售73头生猪,纯利润近6000元。从事生猪交易,谭家金已做了22年。

“这头不错,精神状态好,肥而健壮,就这头吧。”在离谭家金两米不到的一间猪圈里,生猪交易零散户胡丛山选中了一头背上有黑斑点的肥猪,并用红笔在猪的背上作了标记。胡丛山是是谭家金的老客户,来这里选购生猪已有10多年了,平均每周来3次,每次选一头,逢赶集天则选两头。

在另外几间猪圈内,有几十头猪的背上分别被标上了显著的红色数字,从“1”标到了“83”,这些肥猪都是被大客户选中了的,当晚就得拉走。

郑家湾生猪交易市场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104间猪圈,能同时容纳1500头生猪。2009年8月6日,镇雄县赤水源镇郑家湾生猪交易协会成立,会员有100多名。

郑家湾村的村民们从事生猪交易已有4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20多年来,郑家湾的生猪交易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村民们从家庭喂养数量少、采购数量少、销售渠道单一的状态,发展到从全国各地收购质量好的生猪,通过交易市场中转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生猪的日平均销售量达到500头。除了日常交易,他们还有一个生意要做:年初收购品质仔猪,把仔猪全部卖给养殖户,到了年底再收回已长大的生猪,通过交易市场进行二次销售。

在以劳务输出为主的乌蒙山区,郑家湾是个特殊的村子。全村752人,外出务工人员不到10%,剩余的90%均在家里从事生猪交易。

在郑家湾村,户户有车、家家有生意做。全村172户,共有200多辆车。有的生猪交易大户单天的交易额能达到40万元。


40多年来,郑家湾的生猪交易经历了人背马驮、拖拉机、小货车、四桥车的运输历程;销售市场从板桥村拓展到镇雄、彝良、威信3县、从省内卖到全国各地、从国内卖到越南和缅甸。郑家湾的村民们用“勤奋+路子”续写了一本成功致富的“生意经”。

谈到郑家湾的生猪经营发展史,不得不提及两个人。

一个是65岁的谭其锋,他是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军人,20世纪80年代初在镇雄县食品公司芒部食品站工作。1985年公司改制后,他回到了家乡郑家湾村,鼓励村民们一边养猪一边从外地收购生猪,再交由食品公司。这便是郑家湾村民小组最初的生猪交易模式。

另一个是已退休的老支书郑传兴,今年71岁,在郑家湾村委会工作了52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在郑家湾村委会担任会计,2005年至2020年期间担任郑家湾党支部书记,在去年的换届选举中卸下了重担。在他任党支部书记期间,用于生猪交易的猪圈由2008年的10间拓展为2019年的104间;2009年成立了郑家湾生猪交易协会;2019年成立了郑家湾农业合作社。在他的抽屉里,收藏有“云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30多张个人的获奖证书,他对它们如视珍宝。

“郑家湾村民小组能有今天的成绩,除了找准了正确的经营路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背后有伟大的共产党和强大的祖国,我们一定要朝着‘强村’这个目标继续前进。能在本地建立起屠宰场就更好了。”71岁的郑传兴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道。

在通往郑家湾生猪交易市场的村组路上,轿车、小货车来来往往,车上的猪儿“嗷嗷”地叫着。一个乌蒙山区偏远的村民小组,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和三代人的接力,建设起了一个面向全国各地的生猪交易中转市场,让人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

更为可贵的是,早已富足的郑家湾村民小组还是“省级文明村”,40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保持着“养家、爱家、护家”的文明乡风。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 燕 聂学虎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