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8-11 09:50依法履职尽责 凝聚智慧力量 在推动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昭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绍雄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100年的风雨历程,昭通人民始终坚定跟随党的步伐,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深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奋力攻坚战贫困,凝心聚力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昭通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我们深感光荣而自豪;展望昭通未来发展,我们满怀激情和信心。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进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
深刻认识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优势、短板与机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一个地方的工作,首先要认识本地区的特点”。我们必须立足昭通、放眼全国,准确把握市情特点,把昭通置身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来审视、定位和谋划,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深刻认识助推昭通发展的“四大优势”。区位条件独特。昭通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门户、重要通道,处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4大城市共同辐射带动范围。资源禀赋良好。全市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页岩气、煤炭、磷矿等资源探明储量及开采前景可观。人文历史厚重。昭通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扎西会议、乌蒙回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激励着一代代昭通儿女矢志奋斗。人力资源丰富。全市农村劳动力达300余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253万人。在当前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庞大的人口总量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源潜力。
清醒看到制约昭通发展的“四大短板”。脱贫基础不牢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数量不小,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居全省第一,后续扶持压力巨大。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小、散、弱”问题突出,工业发展严重不足,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仅为全省的6.3%、5.8%、4.6%。城镇化水平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5%,低于全省1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0.5个百分点。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山区、半山区比重高达96.4%,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8个百分点。特别是赤水河流域人口密度大,生态保护修复压力较大。
全力抢抓加快昭通发展的“四大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昭通发展高度关注、大力支持,为我们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二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滇东北开发开放等重大举措的深入实施,为昭通配置资源要素、提升城市能级、实现赶超跨越提供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三是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培育若干个千亿元级产业,为昭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带来大好机遇。四是随着综合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昭通的地缘优势更加凸显,届时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现金流将会涌入昭通,昭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必将转化为经济优势。
牢牢把握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路径、重点及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像云南这样发展滞后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速度上可以也可能适当快一些。”对昭通而言,加快发展的愿望要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强烈,发展的动力要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强劲,唯有只争朝夕、加压奋进,我们才能实现后发赶超。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三个定位”和“四篇文章”,把握机遇、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奋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要认真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抓住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的政策机遇,做好政策供给保障,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健全防止返贫帮扶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难点在产业、根本出路在产业。要对全市产业的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发展环境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要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决策部署,提升水电、硅、铝、磷、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康养、现代物流等服务业,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打造形成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绿色能源、现代服务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要加快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拓点、连线、加密、提标、建网上下功夫,抓牢抓实前期工作、融资举债、征地拆迁、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实现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提速升级。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加快布局5G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宜居宜业为目标,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新型城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使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建城镇、兴产业、聚人气,切实建设布局合理、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体系,着力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提升产城融合水平。要加大大关县城搬迁的实质性推进工作力度,及早谋划推进镇雄撤县设市相关工作,重塑市域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市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
以筑牢屏障为根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做好节能节水减排的“减法”、生态工程的“加法”、产业升级的“乘法”和防治污染的“除法”,以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为引领和推动,突出抓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产业结构布局优化、“两污”治理设施建设、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等重点工作,实现发展与保护、监管与服务、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以优质的营商环境保障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昭通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天然的地缘优势,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对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的学习研究,力争在大战略中找到昭通位置、发挥昭通作用。要加强与上海的协作交流,巩固发展与深圳、东莞、中山的协作关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合作的新局面。
以改善民生为支撑,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要把就业放在首要位置,实现转移就业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努力发挥就业作为社会和谐“稳压器”的作用。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补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短板,大力支持办好昭通学院,推动昭通职教中心提升建成昭通职业教育学院,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等方式,打造支撑昭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蓄水池”。要继续加大对城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和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作出人大贡献
市人大常委会将紧扣市委中心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依法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为推动全市民主法治建设,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主动适应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大依法履职的制度机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探索完善市人大常委会各项议事决策规则,完善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制度以及“论证、评估、评议、听证”等制度机制,进一步加强人大常委会履职能力建设,提升依法履职水平,推动新时代全市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立足人大职能职责,在引领、推动和保障全市法治建设中更好发挥人大作用。严格落实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加强立法能力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努力以高质量立法引领、推动、保障全市依法治市进程。充分发挥人大在监督推动宪法法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力度,加强对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监督,着力推进法治昭通建设,为昭通开发开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站位全局依法履职,在监督推动党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中更好展现人大作为。积极助力脱贫致富示范区建设。高度关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帮扶措施落实和社区服务管理、基层治理等工作,通过组织代表视察、专题调研等形式加强监督,推动做好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紧扣“二十字”总要求,适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全市及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积极助力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持续加强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全力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云南省昭通渔洞水库保护条例》贯彻实施,积极推进《昭通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昭通市乡村清洁条例》立法,为全市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积极助力打造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紧扣滇东北开发、建设滇川黔接合部区域经济中心等重大课题、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调研,提出意见建议,积极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加强对全市高原特色产业、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及电力、绿色硅、绿色铝等产业的监督,推动相关重大项目实施和重点工作落实,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滇东北开发开放提供监督助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反映民生诉求、凝聚发展共识中更好发挥人大优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遵循。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各项制度机制,不断丰富拓展代表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尤其是民生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渠道,积极引导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等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