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8-09 11:47“泥娃娃,泥娃娃,捏个泥娃娃,也有那眼睛,也有那鼻子,嘴巴不说话……”一首与泥巴有关的儿歌,唱出了一代人独有的回忆,特别是70、80年代在山区长大的孩子,无论他是生长在小县城还是农村,童年与泥巴注定要相遇。
进入刘文全简陋的陈列室那一刻,《泥娃娃》这首儿歌顿时在记者心里响了起来,因为屋里摆放了几十个泥娃娃,个头跟男人的手掌差不多大。
两张长桌子拼在一起靠着墙壁,桌面就是展示区。几十个泥娃娃分别呈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堆放在一个个底座上,一组就是一个小故事。有躲猫猫的孩子们、被父亲拿鞭子抽打光屁股的俩孩子、趴在地上玩弹珠的孩子、给孩子擦鼻涕的父亲、背背架子和扁缸的农民、吹唢呐的汉子、参与疫情防控的医生们……一个个泥娃娃身型憨态、表情生动,情不自禁会让人回忆儿时的一幕幕。
生于1973年的刘文全,五六岁的时候经常看爷爷刘正泽捏泥哨,小小的他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跟爷爷去卖泥哨,也是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
刘文全的爷爷刘正泽捏出来的泥哨,吹得很响,声音也很清脆。70年代的镇雄县城,城小、人少、人穷,一个泥哨卖一分钱,价高的时候能卖两分钱一个。
他清楚地记得,爷爷把箱子背在胸前,十二生肖造型的哨子,各种鸟、鱼、虫造型的哨子摆满了爷爷的胸前,只是买的人并不多。
80年代,刘文全跟随镇雄县文化馆的祁勇老师学习素描。一年后,经祁勇老师的弟弟介绍,他到云南艺术学校跟随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做大型雕塑。
考虑到要养家糊口,半年后刘文全从昆明回到镇雄。他的第一个单子是为镇雄万佛寺做雕像。自此之后,他的技艺获得了社会的好评,找他做大型雕塑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拓宽谋生渠道,除了泥塑,他同时也学会了石雕专攻大型雕塑。
2018年,一组网络上的泥娃娃雕塑给了他启发。从做6米多高的大型雕塑到创作巴掌大的小泥人,这种转变让他很是欣喜,于是一个个可爱的泥人从他的手中“降生"了,这也成为了他追求艺术的方向和动力。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刘文全试着走出了镇雄县城。2018年10月,刘文全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参加了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20年8月,他参加了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深度贫困地区基层文化能人培养”工程第三期能力提升培训班。但凡有学习的机会,他都要争取去。
2020年6月,刘文全的泥塑作品《我宣誓》及《喜迎疫情阶段性胜利》在云南省“众志成城 攻克难关”疫情防控主题作品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今年5月,他的泥塑作品《甩开膀子加油干》获得第七届中国泥塑造型技艺大赛(当代文化组)“木兰溪金像奖”优秀奖。
今年6月,刘文全收到了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寄来的会员证书,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如今,两个儿子刘光伟、刘光民将陆续大学毕业,捏泥哨对兄弟俩人来说没问题,但要做精品泥塑还不能上手。这门手艺该如何传承下去?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泥塑、感受泥塑的乐趣和艺术魅力?这是刘文全当前正在思考的问题。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燕/文 聂学虎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