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7-30 10:53编者按:老区苏区孕育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走过来的,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成长在陕北黄土高坡,“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他的血脉。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就一直关注当地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老区的挂念一如既往,他频频踏上红色土地,看望慰问老区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特别策划《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讲述红色故事,展现老区的发展与变迁。
28年红旗不倒,2次革命武装起义,12支红军队伍,10万英雄儿女,59位开国将军……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光荣的名字——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
这里是革命老区,也曾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根治淮河水患修建水库,金寨10多万群众搬离家园、移居深山。2011年,金寨列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全县210个山区村中有71个是贫困村,花石乡大湾村是其中最贫困的山村之一。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这曾是大湾村的真实写照。村里的干部群众为了摆脱贫困奋斗了几十年,但直到2014年底,全村37个村民组928户3348人中仍有554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近17%。
2016年4月24日,是大湾村村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无限牵挂,风尘仆仆地来到村里考察脱贫工作。他对乡亲们说:“在地方工作时,我一直抓老区建设,同老区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总书记在大湾村一连走进5户农家,其中就有陈泽申、陈泽平两家。哥哥陈泽申,中年丧子,儿媳改嫁,老伴也因病去世,他独自带着小孙子,靠低保和几亩薄田撑着一个家;弟弟陈泽平,老伴右手残疾,前些年儿子因车祸离世。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平家中看望。
身体还好吗?这个季节屋里还有点冷吧?家里种几亩地?种的茶叶几年能收获?养了几头猪?猪肉价格还可以吧?……走进陈泽平家,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细致。
村干部递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表。“移民直补”“公益林补贴”“劳务收入”……总书记一边念着表格上的项目,一边向陈泽平了解贫困户搬迁等支出和补贴情况,问他愿不愿意搬迁到山下去。陈泽平回答:“党的这个政策好,我欢迎。”
2017年,陈泽平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加上种植中药材、打零工,年收入有3万多元,当年就脱了贫。“我们老两口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医疗有保障,还住上了楼房。真想请总书记再来我们大湾村看看,我想亲口告诉他这里发生的新变化。”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
“习总书记那天和我们拉家常,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总书记当年就坐在我家院子里召开村民座谈会,问我有啥愿望,我说希望2016年收入能翻一番,后来这个愿望‘超额’实现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泽申依然非常激动。
2016年,陈泽申仅凭养殖黑山羊一项就成了“万元户”;2017年他当上了公益岗位的保洁员,加上种植中药材等,年收入3万多元,主动申请摘掉了“贫困帽”;2018年他开始到村茶厂上班,加上特色种养,年收入达到4万元。
陈氏兄弟的脱贫故事,正是大湾村贫困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生动缩影。从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20.6%到2018年实现“村出列”、2020年实现“户脱贫”,从过去集体经济的空白村发展到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3万元,从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120元提高到2020年的14456元,大湾村交出了一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亮丽答卷。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登上领奖台,代表大湾村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
△2020年4月16日拍摄的金寨县大湾村新居(无人机照片)。
如今,站在大湾村村口放眼望去,一边是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小楼,一边是崭新的游客服务中心。曾经的老屋旧宅已经修葺一新,村内干净整洁,道路平整宽阔。
“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个个闪亮的招牌,展现着老区人民奋斗的豪情与风采。“我们不仅要做全省脱贫攻坚的示范,还要努力做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的示范。”大湾村干部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