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为36万搬迁群众“造”幸福

 2021-07-21 10: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幸福”,昭通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住房、吃饭、收入、文化等方面,认真为群众解决各种小事、急事、难事、烦心事,不断提升36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

产权证书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脱贫攻坚中,昭通市立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特殊市情,以“搬不动大山就搬人”的惊人壮举,直接将8.44万户36.24万群众搬进中心城区和县城、乡(镇)的37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一步实现“从山区贫困农民到现代城市市民,从传统贫困农民到现代产业工人”的直过式跨越。为保护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感到安心、住得踏实,昭通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党员干部和技术队伍,优化办理程序,依法开展测量登记、办证发证等工作,着力解决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急需的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问题,将搬迁安置房的产权登到簿里、写进证里、发到手里,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真正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此举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幸福餐厅让搬迁群众吃下“暖心丸”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群众无土地的实际,昭通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留在家的许多老人、儿童及行动不便残疾人吃饭难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要么影响劳动力充分就业,要么让就业者不能心安。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昭通市认真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特殊人群吃饭难问题,坚持“先行先试、逐步推开”原则,围绕“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区管理、群众自愿、公益服务”思路,按照“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方式,在9个万人以上安置区陆续兴建“新时代幸福餐厅”。为更好服务群众,“新时代幸福餐厅”打造“现场集中就餐+配送入户”模式,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群众通过微信群、电话“远程点餐”,餐厅志愿者定时上门提供配餐送餐服务。目前,多个安置区“新时代幸福餐厅”开业运营。老人们聚在一起用餐其乐融融;孩子们放学后不用做饭,多了学习时间;劳动者不用操心家务事,工作更安心。“新时代幸福餐厅”温暖了群众心。

劳务经济让搬迁群众吃下“安心丸”

有稳定、丰厚收入,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期盼的事情。昭通市采取“对外输出、就近就业、自主创业、托底就业”等方式,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高度组织化为抓手,采取“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模式,对外输出一批,截至目前,各安置区(点)已累计输出劳动力12.37万人;建设扶贫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一批,目前已建成扶贫车间38.16万平方米,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48家,吸纳3028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一批,目前已在安置区(点)周边建成苹果、马铃薯基地3.1万亩,规模化发展蔬菜、中药材、蓝莓等5万亩,蔬菜和食用菌大棚9100个,约4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在安置区(点)建配套商铺,通过发展餐饮、超市等商贸服务业,扶持创业就业一批,建成配套商铺45万平方米,约670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开发护路、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针对就业困难的特殊易地扶贫搬迁群体托底就业一批,目前各安置区(点)已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18万个,托底就业1.18万人。据统计,劳务经济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总收入的80%以上,收入远远超过搬迁之前,“稳得住”迈出了一大步。

文化作品让搬迁群众吃下“舒心丸”

环境好了,收入多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又成了群众的期盼。昭通市积极组织演出团到安置区(点)慰问演出,组织书画家到安置区(点)采风,送去书画作品,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感受文化力量带来的舒心。6月10日,昭通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市委老干部局联合主办的“离退休干部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法治文化基层行”首站走进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捐赠了100幅由全市离退休干部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创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昭通本土青年作家沈洋创作的报告文学《磅礴大地——昭通扶贫记》《昭通:磅礴之路》300本,发放民族团结、防邪反邪宣传资料300余份,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随后,“离退休干部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法治文化基层行”还将走进鲁甸县卯家湾等其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通讯员 胡华玉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